附件2

 

2020年度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课题)

申报指南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

 

根据《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部署,我省在十三五期间将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现启动氢能源与智能汽车、核电与核技术应用、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等五个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2020年度项目(课题)申报工作。

绩效目标:聚焦重大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创新产品,培养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

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二、支持类型和经费

(一)氢能源与智能汽车专项。

拟组织启动智能网联商用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基于5G的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

(二)核电与核技术应用专项。

拟组织启动重要医用核素研发项目的1个课题和关键核探测器与装备研发项目的3个课题。

(三)先进材料专项。

拟组织启动高寒区铁路微合金化钢轨关键技术研究”“数控加工和盾构机用硬质工具材料研发与应用示范8个课题。

(四)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专项。

拟组织启动复杂环境巡检探测特种机器人研制与应用”“数控刀具协同设计制造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面向智能工厂的5G应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应用示范14个课题。

(五)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

拟组织启动紫外超分辨光刻仪器研发”1个课题。

三、实施周期

项目(课题)实施周期为3年,自20201月至202212月。

四、支持重点

(一)氢能源与智能汽车专项。

申报形式:以项目形式申报。

项目一:智能网联商用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总体任务:通过对环境感知、智能决策、高精度定位、路径规划等智能技术与高效动力、高性能电池、优化集成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性价比优势的智能网联电驱动混合动力商用车及关键零部件系列产品,形成应用示范。

本项目下设2个课题。

课题1先进智能网联商用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输入的多模态信息处理方法和融合、智能调度、驾驶改善助手、路径规划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车辆外部环境感知实时算法,实现道路及交通信息等静态目标和车辆、行人等动态目标的识别;构建高精度3D环境;开发基于云端大数据的网联汽车环境感知与智能决策系统;开发基于5G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开展混合动力智能网联商用车关键技术研究,掌握机电耦合关键技术、高效高功率密度电驱动系统技术、混合动力系统集成技术;开发高效率、高性价比商用车混合动力总成;掌握高安全长寿命大功率电池组及电池管理系统、整车集成与一体化最优控制、高效电辅附件系统等技术;开发智能网联商用车及关键零部件产品。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产品2个以上。智能网联商用车配备自主知识产权智能部件,整车智能水平达到SAE L2级别;整车经济性与排放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商用车整车研发提供先进的基础平台和测试方法;应用示范不少于50台;高安全长寿命功率型动力电池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进口,装车应用示范不低于200套;掌握关键核心技术1~2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1)实现大场景或不小于2000m*2000m测试场景范围,三维重建误差不大于±15cm;实现多目标实时识别,其中静态目标识别准确率≥98%,动态目标识别准确率≥95%;决策信息刷新率不低于2Hz,车道偏离预警准确率≥95%,车道碰撞预警准确率≥98%;建立至少1个核心算法库;

2)基于5G技术定位精度:室内不低于±25cm,室外不低于±10cm,频率≥15Hz,时延≤3ms

3)智能网联商用车燃油消耗量较相应第三阶段油耗限值标准(GB30510-2018)降低比例≥30%,排放达到国六标准;最高时速不小于90km/h,能够在-40下实现低温启动;

4)在线测量车载动力蓄电池的荷电状态、电池容量,估算精度不低于3%,为综合管理的信息融合提供基础数据。实时监测车载动力蓄电池的端电压、输入/输出电流、内阻、内外温度等数据,测量精度不低于1.0%,提供蓄电池随状态变化的最大允许充放电电流限值,为蓄电池快速充电和动力驱动提供安全阈值。室温下,动力电池循环寿命≥20000次(6C以上倍率充放电,80%DOD);电池组循环寿命≥10000次(6C以上倍率充放电,80%DOD);电池系统工作温度-40+55,安全性超过国家标准要求。

课题2:面向正向开发的先进测试评价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商用车多种工况研究,提取典型工况并形成底盘开发工况数据库;开展商用车整车动力学特性、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能快速测试评价方法研究;建设健全整车性能测试评价体系;形成国内先进的相关测试台架和测试标准。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产品不少于2个,为商用车整车研发提供先进的基础平台和测试方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1~2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1)构建智能网联商用车底盘开发工况数据库,面向底盘设计开发,运用至少两种典型工况,提供至少包括加减速、下坡、爬坡、位置、速度、载重变化、电驱动参数等工况数据查询。

2)建立智能网联商用车动力与排放测试台架,满足相关测试需求。

3)建立智能网联商用车安全性能、动力学特性、动力性、经济性测试评价方法,制定测试评价标准3个以上。

有关说明:本项目申请经费不超过20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10000万元。

项目二:基于5G的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完成L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产品开发,完成L4级别自动驾驶车载核心软件和硬件产品开发,研究整车纵横向动力学的解耦控制技术及线控底盘技术,掌握系统集成技术。实现先进的5G-V2X车联网技术,开发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硬件接口单元、存储管理单元和V2X通信单元,开发多接入边缘计算、网络功能虚拟化、5G网络切片等技术。完成5G-V2X车载设备和路侧设备产品开发,建立特殊路段5G-V2X示范应用及道路测试网络,提供超低时延、超高可靠、超大带宽的无线通信服务。依托L4级别多车网联技术,基于5G-V2X通信技术在特定道路环境下开展多种实际场景应用示范,完成编队控制、环境感知、车路通信、高精度导航等多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培育我省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产业链。

考核指标:掌握L4级别自动驾驶产品开发技术和5G-V2X车联网技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5项以上,申请软件著作权3项以上。

1)开发具备L4级别自动驾驶功能车辆不少于2款,研制L4级别自动驾驶和车联网运营示范车辆不少于50台;

2)开发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运营监控平台软硬件设备1套,最大可接入车辆数≥50万台;

3)完成车载和路侧通讯及定位产品不少于3款,其中路侧设备支持亚米级高精度定位,直连通信距离超过500m,上下行数据传输峰值速率≥1.0Gbps,时延≤5ms,定位精度≤50cm;车载终端利用5G终端直通技术实现车车通信,消息周期≤50ms,失效概率≤0.1‰;建立5G-V2X测试路段基站,5G专用频段上安装调试车载设备和路侧设备。

4)研制面向L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高性能线控底盘及纵/横向运动综合控制系统,在单车运行条件下,实现路径跟踪的横向位置控制误差≤45cm,纵向速度控制误差≤1m/s

5)利用雷达和摄像头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多种道路和环境条件下实现交通标线识别和多目标识别,车道识别精度达到±20mm以内,最大识别距离≥120m,最小距离≤0.1m。静态目标识别准确率≥98%,动态目标识别准确率≥95%;决策信息刷新率不低于2Hz,车道偏离预警准确率≥95%,碰撞预警准确率≥98%;建立至少1个核心算法库。

6)针对特定道路环境,实现L4级别车辆编队驾驶、安全预警、远程遥控等场景。编队运行条件下,实现直线行驶时车辆的横向偏移在±0.2m之内,车距保持在6m±1m之内;车辆安全预警场景中,在不超过70km/h时速下实现前向碰撞预警、盲区预警、紧急制动预警、逆向超车预警、闯红灯预警等功能,数据更新频率≤10Hz,系统延迟≤100ms

有关说明:本项目申请经费不超过15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10000万元。

(二)核电与核技术应用专项

申报形式:以课题形式申报。

项目一:重要医用核素研发

课题1:基于低浓铀的医用同位素提取技术试验堆钼/碘提取制备装置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液体燃料溶液中Mo/I性质研究、Mo/I提取纯化材料研究、制备技术与制备工艺研究,掌握Mo/I提取分离核心技术,具备工程化Mo/I提取分离能力。

考核指标:突破纯化材料制备、分离系统集成等关键核心共性技术2项以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钼-99/-131提取纯化装置和低浓铀回收装置产品2个,申请发明专利2-3项。

1Mo从溶液堆模拟料液中提取的总回收率不低于70%,最终分离获得的MoUSrI等杂质元素含量符合欧美药典,锝同位素满足《中国药典》(2015年版)要求;

2I从溶液堆模拟料液中提取的总回收率不低于70%,最终分离获得的碘中的杂质元素含量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要求。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200万,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企业或高校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项目二:关键核探测器与装备研发

课题1:放射性污染金属部件表面激光去污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放射性污染金属部件表面激光清洗去污参数、激光去污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特性分析与净化控制技术研究;研制放射性污染金属部件表面激光自动清洗去污系统装备;实现金属部件激光自动清洗去污实验验证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放射性污染金属部件表面激光自动清洗去污系统样机1套,实现核电厂或核技术应用单位表面污染金属部件的去污应用示范,突破放射性废气净化、各单元集成控制关键核心技术2,申请发明专利5项。

针对金属表面污染厚度小于20mm的金属表面污染部件,去污后达到清洁解控水平;对于不锈钢材质污染厚度小于10mm时去污效率为1.6~2.3m2/h,污染厚度为10~15mm时去污效率为1.0~1.5 m2/h,污染厚度为15~20mm时去污效率为0.8~1.2 m2/h;去污过程中产生的气载污染物经净化后排放,排放浓度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示范性核电厂或核技术应用单位表面污染金属材料去污量不小于500m2

有关说明:本课题申请经费不超过5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企业或高校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课题2:高分辨X射线探测核心部件研发

研究内容:研制高能量分辨率硅X射线探测器、微型低功耗X射线光源、高性能多参数粒子采集器,集成智能手持式X荧光分析仪。

考核指标: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4个,突破真空电制冷高分辨探测器设计技术、高稳定度双闭环反馈微型X光电源技术、粒子模式数字多参数核信号处理采集技术、X荧光快速高精度分析技术等4项核心技术;申请国内发明专利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上。

1)高能量分辨率硅X射线探测器:灵敏面积不小于7mm2,能量分辨率优于180eV,真空制冷方式工作,采用复位型电荷灵敏前放读出方式,探测器输出为阶梯波信号,脉冲输出幅度范围≥±2V,峰背比≥5000:1,信噪比≥20:1,射线能量范围2.550 keV

2)多通道多参数粒子采集器:具备时间、幅度、位置、强度的同步测量功能与粒子采集功能,通道数≥6,通道间同步精度不小于5ns,各通道模拟部分电气隔离,采样率范围80MHz500MHz,可外部时钟同步工作实现多机组网测量功能,具备以太网、USB3.0等通信方式;

3)微型X射线光源:电源尺寸≤150mm×60mm×30mm,直流低压供电≤15V,最大功率≥4瓦,管压≥40kV,管流≥100μAX射线强度稳定性优于1%

4)智能手持式X荧光分析仪:具备矿石、土壤、粉末测量模式,自动分类样品、识别元素和异常报警,系统分辨率≤180eV@5.9keV),自带智能系统可实现无线通信、定位、拍照、存储、分析等;元素检出限(ug/g):CuZnGaGeAsSe≤10),CoNiBrMoAgU11~100),KCaScCrMnFeTcRuRhPd101~1000),AlSiPSClAr≤1000);整机重量≤1.8kg;整机尺寸≤115mm×250mm×320mm;

有关说明:本课题申请经费不超过42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企业或高校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课题3:大面积多特征射线表面分析装置研发

研究内容:围绕同时基于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技术的大面积射线表面分析装置,开展大面积海量数据测量、海量数据特征信息提取、大面积样品表面成分与结构等多特征分析、多自由度高精度移动平台、测量及控制系统集成等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高空间分辨的能谱测量技术、非角度扫描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海量数据特征信息提取技术等3项核心技术,获得大面积多特征射线表面分析装置标志性产品1个,申请发明专利3项。

1)分析面积大于300×300 mm2

2)分析扫描步长小于100μm,分辨率小于100μm;

3)多特征分析,可同时分析样品表面从镁到铀的元素成分信息、晶体结构信息,X射线荧光分辨率小于230eV (@5.9keV),分析灵敏度小于50μg/gX射线衍射分辨率小于0.5°(2θ),分析响应时间小于180s/点;

4)数据量大于3000×3000像素;

5)采集速率大于2MHz

6)自主开发系统集成及分析软件,实现能谱信息的处理,适合原位分析。

有关说明:本课题申请经费不超过37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企业或高校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先进材料专项

申报形式:以课题形式申报。

项目一:先进关键金属材料研发与应用示范

课题1:高寒区铁路微合金化钢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高寒区铁路的特殊线路特点,开展钢轨高耐接触疲劳伤损、钢轨滚滑复合接触疲劳与磨耗耦合调控、钢轨钢屈强比调控、钢轨钢抗擦伤性能调控、钢轨可焊性调控等急需关键技术攻关,主要包括:

1)高耐滚动接触疲劳和高耐复合接触疲劳微合金钢轨成分、组织和性能调控技术研究;

2)大牵引力、长制动和潮湿等特殊环境下,钢轨滚动、滑动复合接触疲劳与磨耗耦合关系及接触疲劳与磨耗综合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3)钢轨钢高屈强比控制技术研究;

4)钢轨低温韧塑性与成分、组织、性能关系及其调控技术研究;

5)超长大坡道条件下钢轨擦伤行为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6)钢轨钢可焊性及焊接特性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高寒区铁路专用钢轨滚滑复合接触疲劳与磨耗耦合性能调控、钢轨高寒环境适应性调控、钢轨焊接性调控等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提供高寒区铁路钢轨选材方案。

1)开发出抗拉强度≥980MPa、断后伸长率≥12%、屈强比≥0.62-20低温断裂韧性≥40MPa·m0.5的微合金化钢轨;

2)提出高耐接触疲劳钢轨组织性能控制、接触疲劳与磨耗综合调控方案,钢轨滚动接触疲劳极限周次较U71Mn热轧钢轨提高20%以上;

3)钢轨焊接性能满足TB/T1632标准要求,形成焊接技术规范要点;

4)提出高寒区铁路钢轨选材方案。

有关说明:本课题申请经费不超过5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万元。

课题2:数控加工和盾构机用硬质工具材料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航空航天、能源装备、轨道交通等领域急需的先进硬质合金材料与制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研究0.4μm级超细WC粉及其4500MPa级高性能超细晶硬质合金棒等材料和典型高端刀具制品批量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超粗WC粉和高性能超粗晶硬质合金材料与高效掘进、工程采钻用硬质合金工具批量制备关键技术,建成0.4μm级超细WC粉、超粗WC粉、高效添加剂等核心原料生产线,实现自主可控;建成典型高端刀具制品,高效掘进、工程采钻工具生产线,在航空航天、油气开采等领域实现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项,实现先进硬质合金材料及制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1)制备的超细碳化钨粉末:费氏粒度FSSS≤0.6μm,比表面积BET≥2m2/g,粒度分布:D10≤0.5μmD50≤0.8μmD90≤1.7μm

2)制备的超粗碳化钨粉末:费氏粒度(供应态)FSSS≥25μm,费氏粒度(研磨态)FSSS≥6.5μm,粒度分布(研磨态):D10≥4μmD50≥16μmD90≥32μm

3)制备的超细晶硬质合金棒材:合金晶粒度0.30.6μm,磁力Hc20-48kA/m,维氏硬度HV 14002100,抗弯强度≥4500MPa

4)超粗硬质合金:合金晶粒度≥4μm

有关说明:本课题申请经费不超过5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万元。

项目二: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与应用示范

课题1: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制品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基于对新一代高能效比和高机动性特种装备产品的要求,设计特种方舱/发射筒体及工业无人机;研究其所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树脂基组成、结构和性能;开发复合材料部件一体化的结构设计与批量制造技术。

考核指标:突破方舱/筒体及无人机用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产品成型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2项以上,申报发明专利2项以上,研发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2个以上,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示范。

主要技术指标: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单向布基≥2000MPa、平纹布基≥700MPa),产品阻燃性能满足UL 94 V-0DIN5510S4标准,产品使用温度为-196oC120oC

有关说明:本课题申请经费不超过4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万元。

项目三: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研发与应用示范

课题1:电子电力用特种陶瓷材料及元器件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高纯度、高分散性纳米级氧化锆、氧化铝、氮化铝和氮氧化铝等电力电子用氧化物粉体制备及分散技术;获得高纯度、高强度、高硬度、高导热氧化物原材料的配方技术;突破氧化物原材料的成型、烧结、加工等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出电力-电子用高性能互连接插件、氧(氮)化铝和氮氧化铝基板、天线基板等系列产品,针对电力电子应用核心封装基板和元件基板进行联合攻关。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1个以上,实现应用示范;突破关键核心共性技术3项以上,申报发明专利3项以上。

1)电力电子用氧化锆、氧化铝、氮化铝和氮氧化铝等氧化物粉体纯度>99.95%,纳米平均粒度300~500纳米,工业批量粉体平均粒度0.6~2.0微米之间;

2)电力封装基板高温烧结样品〔采用(1)所得到的粉体材料得到烧结样品〕:

尺寸:大于7英寸,烧结无变形与开裂;

热导系数:20-180W/m.K;

热膨胀系数:4.5-8.0ppm/

抗弯强度:300-500MPa

3)互连接插件耐压高压: 万伏以上(电力低频),一般耐压10KV/mm量级;特殊场景用透光基板,透光率>60%

4)电子核心器件封装基板和元件基板:尺度为5~7英寸,材料频域2~40GHz,介电常数5~20,介电损耗1×10-3~3×10-4,实现年5万片量产。

有关说明:本课题申请经费不超过5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万元。

项目四:高端重大装备关键材料研发与应用示范

课题1:航空及核能用合金及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航空及核能领域对关键合金材料的巨大需求,形成自主可控的航空修复用高温合金、反应堆包壳用ODS铁素体钢合金设计及制备技术,开展航空修复用镍基高温合金及反应堆包壳用ODS铁素体钢的高通量成分设计与筛选研究,并针对设计筛选出的合金开展工艺定型与应用示范研究,开展航空或反应堆用复杂构件的近净成形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2种以上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和反应堆用ODS铁素体钢包壳材料及其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及应用示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突破关键技术2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

1)研发在1250下屈服强度高于150MPa1250/0.1MPa水蒸气环境下8小时以上腐蚀不失效的新型ODS铁素体钢;

2)制备出满足发动机零部件设计和维修要求的新型镍基高温合金,实现镍基高温合金零部件高性能修复;

3)高通量增材制造涡轮叶片,形成示范性产品。

有关说明:本课题申请经费不超过5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万元。

项目五: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研发与应用示范

课题1高性能光电敏感材料与器件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面向无人车、机器人等领域对高性能光电探测的需求,针对复杂环境下对移动目标及周围环境温场、光谱、距离等信息精确探测问题,研发针对复杂环境下目标感知的高速红外探测、二维广谱光电探测、硅基光电集成材料、器件及模块,并推广应用,实现核心器件自主可控。

考核指标:突破晶圆级高频快响应热释电材料与器件工艺、二维广谱光电探测材料制备与器件设计及硅基光电集成兼容等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上、国际发明专利1项以上,形成高频快响应热释电探测器产品1个,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示范。

1)热释电单晶薄膜晶圆直径D≥100mm(4英寸),厚度d≤1μm,厚度偏差≤5%,热释电系数p≥1×10-8 Ccm-2K-1

2)基于该材料研制热释电红外探测器,器件探测率D*≥2×108cmHz1/2W-1@100Hz,响应时间t≤1ms(可响应≤1ms脉宽红外信号);

3)二维广谱薄膜晶圆直径D≥25.4mm(1英寸),缺陷密度≤1×108cm-2

4)基于(3)材料研制二维广谱探测器件,在近室温环境下对中红外探测响应度≥2 A/W,探测率≥1011cmHz1/2W-1

5)硅基集成磁光薄膜晶圆直径≥50 mm(2英寸),石榴石晶相纯度≥95%1300nm-1550 nm波长范围法拉第旋光系数大于3000°/cm,光学损耗小于70 dB/cm

6)基于该材料研制波导集成光环行器,在室温环境下隔离度大于20dB,插损小于3dB。实现基于该器件的收发一体激光主动探测芯片功能验证。

有关说明:本课题申请经费不超过6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万元。

项目六:纳米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示范

课题1:纳米光电磁和纳米抗菌材料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发纳米材料环保化可控制备新技术,突破新型纳米功能材料应用关键技术,研制具有光电磁和抗菌功能的纳米新材料产品3-5个,并实现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3项以上,申报发明专利5项以上,研发高附加值产品3个以上,实现应用示范。

1)电磁功能纳米材料电磁波损耗值:2-4GHz优于6dB4-18GHz优于10dB,厚度≤1.5 mm,面密度≤2kg/m2

2)抗菌纳米材料应用产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球菌等细菌的24小时抗菌率≥99%,对黑曲霉、黄曲霉的防霉等级优于1级;

3)纳米光催化新产品:应用产品12小时内对初始浓度为国家标准(GB/T18883GB/T18801)限值3倍的甲醛、苯、NH3等室内污染物净化效率≥95%3月内效率保持率≥90%

有关说明:本课题申请经费不超过4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企业或高校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万元。

项目七:高品质石墨烯类二维材料研发与应用示范

课题1高品质石墨烯及类石墨烯材料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石墨烯材料应用产品关键技术,开展高品质石墨烯环保化批量制备技术及其示范性生产工艺研究,重点突破基于石墨烯材料的系列应用产品及其在高传导性功能材料、高性能膜层材料、全碳气凝胶等高端产业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并形成产品。开发类石墨烯(二维Ti3C2等)在高能量密度储能器件中的应用,包括在超级电容器及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示范,掌握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并形成产品。

考核指标: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2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研发石墨烯类新材料产品3个以上,实现应用示范。

1)石墨烯高导热材料热导率≥12W/m·K

2)石墨烯膜材料强度≥600MPa,导电率≥103S/m

3)石墨烯气凝胶比表面积≥1200m2/g

4)石墨烯多功能防腐涂料耐酸、耐碱、耐盐等超过144小时(GB/T1763),耐温性-40-+150,耐磨性(1kg1000120号砂轮磨耗量)≤0.005g

5)二维Ti3C2电化学储锂容量≥200 mAh/g10分钟放电容量≥150 mAh/g

有关说明:本课题申请经费不超过4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企业或高校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万元。

(四)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专项。

申报形式:以课题形式申报。

项目一、智能机器人研制与应用

课题1:复杂环境巡检探测特种机器人研制与应用

研究内容:面向野外油气长距离输送管道泄漏巡检、山地环境地下危爆物探测和城市供水管网泄漏检测等复杂环境巡检探测高机动作业要求,研究野外复杂路况强适应性高通过性全向敏捷运动技术、非接触式无损越障和避障技术、与作业要求相匹配的多轴联动驱动技术与系统、故障诊断与自主行为决策技术、环境感知与机器人空间姿态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非结构路况环境条件下油气长距离输送管道泄漏检测机器人、山地环境地下危爆物探测机器人和城市供水管网泄漏巡检机器人作业平台,开展典型场景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巡检探测作业特种机器人产品,形成3类以上(含)应用验证;突破关键核心共性技术2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1)具备复杂路况环境高通过能力,能适应8种以上复杂野外环境,根据野外作业环境特点及通过性要求,尺寸规格小于1.3×1.3×0.8m,额定承载能力大于15kg

2)具备遥控+自控无轨移动作业能力,1000平方米平面作业定位误差小于(±0.5m±0.5m)或1000米直线作业定位误差小于±0.5m

3)与野外作业环境障碍物特点及通过性要求相匹配,机器人具备非接触式无损越障与避障能力,爬坡角度不小于35度,越障高度不低于300mm,涉水深度不小于300mm,避障成功率达到100%

4)与非结构复杂路况随机避障要求相匹配,机器人具有零转弯半径、零切换周期和360度全向敏捷运动能力,多轴联动不少于24,全向敏捷运动速度不低于3.6km/h

5)具有运动部件损伤诊断与功能自主替换能力,运动模式不少于6种,具有人机交互能力,能实现异常情况等信息的实时处理;

6)油气泄漏检测机器人对石油或天然气的泄漏探测距离≥1.8m,地下危爆物探测机器人对0.2米深度地下危爆物的探测准确率≥92%,管网泄漏巡检机器人对供水管道漏水的检测准确率≥99%

7)核心部件(减速器、控制器、电机、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惯性传感器等)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5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10000万元。

课题2:模块化机器人关节模组研制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机器人对模块化关节模组的需求,开展紧凑空间集成设计技术、长寿命重载型谐波减速机工艺制造技术、特殊柔轮/钢轮的齿形设计技术、波发生器非圆轮廓设计技术、电磁盘式制动器轻量化定制化设计技术、电磁盘式制动器材料与工艺设计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发模块化、紧凑型的机器人关节模组。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化机器人关节模组及组件产品2个,在2个以上(含)典型行业实现应用,达到自主可控;突破关键核心共性技术3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发明专利8项。

1)关节模组整体传动精度≤2arcmin,关节模组重量≤4.5kg

2)盘式制动器回背隙≤1°,盘式制动器重量≤0.4kg

3)热态(100°C)条件下摩擦材料扭矩下降10%-15%

4定制谐波减速机:传动精度≤1arcmin,滞后损失≤1arcmin,齿侧间隙≤10arcsec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5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10000万元。

课题3:智能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智能机器人应用所需的伺服电机驱动及控制技术、减振控制技术、共振抑制与自适应滤波器设计技术、自动增益调整技术、大功率旋转电机及直线电机驱动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产品体系,研发关节机器人专用多轴多种类电机驱动及高分辨率绝对值编码器的自动匹配、直线电机驱动、可编程驱控一体及工艺集成、网络化模块化等具有先进控制功能的智能交流伺服控制系统。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智能交流伺服驱动产品系列3个以上,在5个以上细分行业累计实现不少于1000台(套)的应用验证,达到自主可控;突破关键核心共性技术2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发明专利6项。

1)达到不小于10~200Hz范围的多重减振控制;

2)达到不小于100~1500Hz范围的多组自适应共振抑制;

3)达到不小于50倍惯量比实时自动测定及自动增益调整技术;

4)速度环频带宽度不小于2kHz

54倍于额定转矩的短时过载能力;

6)电磁兼容抗干扰性能达到工业3级;

7)调速比不小于1:6000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3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10000万元。

项目二、网络化协同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课题1数控刀具协同设计制造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刀具设计、制造、服务企业协同需求,开展基于国际标准的刀具参数化三维建模技术研究,形成行业指导性技术文档,建立刀具三维模型库及刀具数据管理系统;开展切削要素关联关系模型、专家知识模型、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技术研究,形成数控刀具专家知识库及整体解决方案库;开展基于统一模型的数控刀具设计制造协同技术研究,研发协同平台。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刀具设计、制造、服务协同平台软件1套,实现应用示范;突破关键核心共性技术2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发明专利3项,取得软件著作权2项。

1)建立基于STEPDXF的数控刀具模型库1套,支持数控刀具在线设计;

2)建立行业资源库、各类标准数据库、行业虚拟刀具库、切削要素知识库等,相关数据及知识条目大于3000万条;

3)研发数控刀具设计、制造、服务协同平台,实现数控刀具定制设计制造协同,基于互联网提供刀具定制、刀具选用、加工解决方案等服务,具有刀具电商功能,在航空、装备制造和汽车零件等3类以上加工行业中验证应用;

4)在6家以上刀具企业实现应用示范,形成10套以上切削加工解决方案,研制10套以上数控刀具新产品。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6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0万元。

课题2:电子电器行业网络协同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面向电子电器行业整机制造、零部件制造企业及其协作企业形成的企业群,突破异地多工厂制造执行系统集成接口、多协议工业设备通讯集成接口等关键技术;研究设备数据采集驱动组件、集成接口组件、算法组件等工业微服务组件库;开发订单模拟交付系统、外协/委外计划物料控制系统、设备价值管理系统;建立电子电器行业网络协同制造平台;形成支撑电子电器产品大规模定制生产的整体解决方案,并通过典型企业示范应用进行运营推广。

考核指标:突破制造执行系统集成接口、工业微服务架构、工业知识软件化等关键技术不少于6项,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0项,制定2项及以上国家、行业或企业相关标准,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研发自动排程/物料齐套/实时调度/设备资源虚拟化等算法组件、原理模型组件20个以上,开发订单模拟交付系统、外协/委外计划物料控制系统、设备价值管理系统各1套。

2数据采集驱动组件库支持HSE/MODBUSTCP/PROFINET/EthernetIP等工业通讯协议10种以上。接入物流、生产、检测等设备传感与控制点1500个以上。

3)研发企业管理系统与平台集成接口组件10个以上,支持5000以上并发访问。

有关说明:本课题申请经费不超过6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0万元。

课题3:基于云制造平台的复杂装备协同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复杂装备制造企业之间资源整合问题,开展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协同设计制造全域产品信息模型建模、制造资源集成方法、异构多源制造数据规范化/标准化及归一化、基于边缘计算的云制造资源/能力接入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制造大数据和模型驱动的集成工程研发类APPs集,形成工业应用开发方法及工具,并支撑第三方工业服务APP接入,建立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仿真分析、营销管理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云制造平台,形成针对制造行业企业的应用开发方法及工具,在大型复杂装备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持复杂装备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的云服务平台1个,在典型行业实现应用示范;突破关键核心共性技术2项,制定1项及以上国家、行业或企业相关标准,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发明专利3项。

1)云服务平台能支持百万感知节点同时在线运行并提供管理服务;

2)异构数据融合效率>10000 /秒,响应时间<1 秒;

3)基于云制造平台,实现不少于3种零部件组成且大于100个大型复杂产品的异地协同设计制造;

4)在不少于3 个典型行业的10 家制造企业实现平台应用,接入工业设备1000 台以上,实现企业设备、产线、业务上云,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5%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以上。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5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0万元。

项目三、数字化车间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课题1:面向智能工厂的5G应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智能制造对车间级工业环境设备互联和远程交互应用需求,开展5G使能工厂数据采集与传输、5G使能工厂无线自动化控制、5G使能多机器人及协同设施间通信、跨车间调度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形成典型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开发基于5G网络和边缘云的精细化控制软件系统,实现针对精益生产的高价值物料和工具管理;开发基于5G的移动定位装置,实现低时延和支持5G融合的多种定位。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5G应用精细化控制软件系统及移动定位装置,在2家及以上企业实现应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2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发明专利3项,取得软件著作权2项。

1)形成2份以上面向不同行业的5G应用解决方案(技术报告);

2)在2家以上大型制造企业形成基于5G的应用验证;

3)研制厘米级/分米级定位装置,空口时延不超过3ms,端到端时延不超过30ms,支持5G融合的多种定位技术,支持5G MEC侧同时解算多台接入终端的位置信息。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3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0万元。

课题2大尺寸铝合金零件数字化智能加工成套生产线研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大尺寸铝合金薄壁腔体零件的自动化加工需要,开展铝合金机器人CMT焊接技术、铝合金机器人激光填丝焊技术、铝合金机器人自动铆接技术、机器人视觉焊缝检测技术、多设备生产线的健康状态监测及智能MES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基于机器人的CMT焊接、激光填丝焊、自动铆接、CNC数控加工以及视觉在线检测、密封检测的大尺寸铝合金薄壁腔体零件数字化智能加工成套生产线,实现大尺寸铝合金零件的焊接、铆接和机加等加工工艺100%在线检测目标。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尺寸零数字化成套智能生产线产品1个,实现应用示范,达到自主可控;突破关键核心共性技术2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请发明专利5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项。

1)建成大尺寸(>2000mm*1500mm*80mm,铝合金厚度不大于6mm)铝合金薄壁腔体零件含CMT焊接、激光填丝焊、铆接和CNC加工及其工艺在线检测的数字化智能加工成套生产线1条,自动化率达到90%

2)生产线包含焊接、铆接、CNC加工、搬运、检测等工位,且每个工位必须采用机器人,生产线采用机器人总台数不少于15台;

3)铝合金机器人激光填丝焊速度不小于50mm/s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7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0万元。

课题3大型复杂构件焊接数字化车间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大型复杂构件焊接自动化、焊接质量控制、精益生产等需求,开展大型复杂构件多层多道焊缝自动化焊接技术、异形件数字化建模及焊接仿真技术、基于精密测量与轨迹跟踪的焊接智能机器人协同控制技术、基于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的复杂构件焊接缺陷智能识别与评级策略技术、面向精益生产的大型复杂焊接件柔性化生产管理技术、大型复杂构件焊接车间设备物联网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建成具有多层多道异型焊缝焊接自动化、柔性排程调度、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等功能的数字化车间,实现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复杂构件高效、高集成度焊接数字化车间,实现应用示范;突破关键技术2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发明专利3项,取得软件著作权3项。

1)焊接生产大型复杂构件:直径大于4000mm,长度大于15000mm,或者重量大于50000kg

2)实现大型复杂构件多层多道异型焊缝自动化焊接;

3)建成覆盖全车间的工业物联网络,且设备数字化率达80%以上;

4)实现物料、设备、过程及工艺的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关键工序的数字化管理,生产过程的柔性排程调度;

5)生产周期缩短20%以上,良品率达95%以上。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6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0万元。

课题4:食品饮料行业数字化车间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食品饮料行业在现场生产过程优化与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方面对平台化车间智能生产软件的需求,开展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可重构车间建模技术、复杂拓扑结构工艺路径自定义与柔性作业调度技术、基于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的生产追溯与质量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边缘设备兼容接入、计算资源池化管理、开发工具高度集成、且支撑定制化、SaaS化制造执行系统MES与质量管理系统QMS解决方案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数字化车间中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1套,并形成食品饮料数字化车间软件解决方案;突破关键技术2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发明专利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5项。

1)平台兼容ModBusProfinetEthernet/IPEtherCATOPC-UA等各类工业通讯协议和软件通信接口不少于5;

2)主要工序数字化率不低于80%;

3)平台支持MesosDocker、微服务技术,支持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搭建,支持弹性扩容,具有负载均衡、集群能力,具有自动监控、容错、迁移能力,兼容CentOsUbuntu等主机操作系统不少于2种;

4)平台提供包括但不限于NodeJSGolangAngularJSPostgreSQLMongoDBCassandraRedisKafkaTesorFlow等开发工具与应用服务;

5)平台业务并发处理能力不低于600qps、单机并发业务处理能力不低于300qps,系统资源使用率提高30%

6)定制开发MESQMS系统,具有可重构数字化车间建模、复杂工艺路径自定义与柔性作业调度、生产追溯与质量控制等功能,形成工业App不少于60个;

7)在传统食品饮料行业中,本地化部署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且形成数字化车间均不少于3个。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5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单位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0万元。

课题5电子产品复杂精密件数字化车间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电子产品复杂精密件体积小、设计精密、工艺参数高等特点,开展多约束多目标生产排程、智能工艺设计、多系统多接口集成、智能测试技术、AGV定位导航、多AGV协同调度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适用于电子产品复杂精密件生产的MES、智能测试系统和智能物流系统,建成电子产品复杂精密件数字化车间,实现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产品复杂精密件数字化车间,实现应用示范;突破关键核心共性技术2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发明专利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3项。

1)柔性排程调度能力达到支持工艺路径50条以上、混线生产产品50种以上;

2)实现集成总线协议10种以上;

3)实现测试电气性能指标50个以上;

4AGV重复定位精度优于±5mm

5)生产效率提升25%,良品率达99.7%,能耗降低15%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5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或科研院所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0万元。

项目四、智能装备研制与应用

课题1金属增减材复合制造智能装备研制及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基于送粉式激光增材制造工艺的金属增材/减材复合制造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制出高质量、高效率的一体化成型工艺装备。重点突破多自由度增减材复合工艺智能规划、成形构件快速重构与成形过程实时监控、成形质量特征辨识与精度在线检测、增减材复合成形自适应同步反馈控制等技术,形成可实现复合制造工艺全流程精准控制的增减材复合制造智能装备。

考核指标:研制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属增减材复合制造智能装备,实现应用验证;突破多自由度增减材复合工艺智能规划、成形构件快速重构与成形过程实时监控等关键核心共性技术3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发明专利6项,取得软件著作权2项,建立相关标准/规范2项。

1)增减材最大成形尺寸≥1200mm×800mm×500mm,送粉成形效率≥2kg/h,无故障工作时间≥2000h,具备成形腔气氛保护装置,成形过程在线监控和自适应同步反馈控制,实现增减材协同制造;

2)成形精度≤±0.1mm+0.06mm/m,成形零件表面粗糙度≤Ra3.2um

3)形成3种以上高强度合金结构钢等金属材料的典型应用和工艺智能数据库(包括30CrMnSiNi2A30CrNi2MoVEDT300),成形零件力学性能主要指标达到锻件以上标准(以30CrMnSiNi2A为参考,抗拉强度>1600Mpa,屈服强度>1300Mpa,冲击韧性>590kJ/m2)。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5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30000万元。

课题2高端齿轨动车组研制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山区地形复杂、坡度大、常规的轮轨方式不能满足高坡区段粘着需求的问题,开展高端齿轨动车组及核心功能部件自主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研发齿轨动车组关键使能技术,包括转向架及齿轨传动技术、车体轻量化技术、直-交传动技术、再生制动技术、基于网络控制的自诊断列车分布式控制等技术;建立面向齿轨列车统一标准的车辆系统技术平台;开展齿轨动车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齿轨动车组。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齿轨动车组产品1个及以上,建设齿轨试验线用于齿轨列车性能验证;突破轮轨与齿轨混合驱动技术、不停车入轨技术和超大坡道的可靠制动技术等关键核心共性技术3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发明专利7项,立项编制标准1项。

1)齿轨列车外形尺寸满足严苛的车辆限界,符合线路设计线间距、建筑限界要求,车辆设备布置要求紧凑、合理;

2)牵引、制动能力满足40‰黏着路段和120‰齿轨路段的运行、安全制动距离要求;

3)车辆具有自动识别线路功能,通过智能、先进的车载信号系统自动完成齿轨、黏着驱动切换;

4)齿轨动车组能够在高寒、高海拔恶劣环境条件下正常运行;

5)车辆轴重控制不超过12吨,列车在最高运行速度120km/h下的动力学性能满足安全、平稳性指标;

6)列车基本参数

齿轨列车基本参数

车辆编组

4节编组

载客量

240人(坐席)

最高运行速度

120km/h着路段);

30km/h(齿轨路段110‰~120‰上坡)

20km/h(齿轨路段110‰~120‰下坡)

最大允许坡度

40‰着路段)

120‰(齿轨路段)

供电方式

DC1500V第三轨受流

轨距

1000mm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6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要求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30000万元。

课题3精密制造装备及其功能部件检测关键技术、装置研制与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精密/超精密制造装备动态精度检测、多轴复合联动精度检测及功能部件服役性能测评等精度高、难度大问题,重点开展装备性能指标与制造质量映射关系解耦、多轴复合联动精密制造装备空间位姿和轨迹精度检测与机床精度映射机制、面向静压支承的超精密制造装备功能部件服役性能综合试验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位姿检测、空间插补精度检测以及服役性能评价等技术规范与检测方法,基于精度驱动理论研制面向超精密制造装备主轴系统与直线运动系统的服役性能综合试验平台。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试验平台2套,实现应用验证,达到自主可控;突破多轴复合精密制造装备空间位姿检测与空间插补精度检测等关键核心技术2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发明专利4项。

1)形成面向多轴复合精密制造装备空间位姿检测、空间运动轨迹检测技术规范2项,形成超精密切削装备性能评价检测评价技术规范5项;

2)形成面向超精密制造装备的静压主轴系统服役性能综合试验平台1套,可完成静压主轴系统精度、性能、安全、服役性能等综合试验,实现动态回转精度检测精度50 nm、主轴动不平衡量检测精度G0.4、温度温升检测精度0.3、模拟力加载范围0~1000N、模拟扭矩加载范围0~50 N·m

3)形成面向超精密制造装备的静压直线运动系统服役性能综合试验平台1套,可完成静压直线运动系统精度、性能、安全、服役性能等综合试验,实现直线度检测精度100nm/250mm、温度温升检测精度0.3、加载力范围0~1000N、直线运动平稳性测量不确定度1%K=2);

4)形成具备第三方资质的制造装备亚微米级精度测评的行业服务能力,开展技术服务300台次以上,实现重大装备鉴定检验20台次以上。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3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企业或科研院所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30000万元。

(五)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

申报形式:以课题形式申报。

项目一:通用科学仪器

课题1:紫外超分辨光刻仪器研发

研究内容:面向纳米光机电器件加工需求,针对现有投影式光刻设备成本高昂且分辨力受限于衍射极限等问题,研制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超分辨光刻仪器。研究超分辨光刻镜头设计与制备、纳米间隙测量、高功率紫外照明、精密工件台运动、精密对准、超分辨光刻工艺等关键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分辨光刻仪器,并实现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超分辨光刻镜头加工、纳米间隙测量、纳米运动工件台、精密对准等关键技术4项以上,完成超分辨光刻仪器一台。申请发明专利6~10项,形成企业标准1项。实现2种以上纳米光机电器件加工,形成产品。

1)加工线宽分辨力:22nm~200nm

2)曝光中心波长:紫外波段;

3)对准精度:优于100nm

4)基片尺寸:大于φ50mm

有关说明:本课题实施周期三年,申请经费不超过600万元,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或上年度营收不低于2000万元。

五、申报要求

(一)申报单位要求。

1.采取公开择优方式选择项目(课题)承担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以项目形式申报的,联合申报单位原则上不超过8家;以课题形式申报的,联合申报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家。

2.申报单位应按照申报指南中的研究内容、考核指标、相关说明、实施期限、申报方式等要求进行申报。申报单位必须有能力组织专家团队完成所申报项目(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3.同一项目(课题)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单一途径推荐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项目(课题)联合申报各方须在申报书中加盖公章,并签订联合申报协议,明确约定各自所承担的任务、责任和经费、知识产权归属等。

4.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强度大的企业。

5.项目(课题)研发成果产业化须在四川境内实施。

(二)项目(课题)负责人要求。

1.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的,实行项目负责人制。每个项目设置1名项目负责人,需具有本领域正高级专业职称,能将主要精力用于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研究和组织协调工作。项目内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须具有本领域副高级(含)以上专业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两年以上,能将主要精力用于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的研究和组织协调工作。

2.以课题形式组织申报的,实行课题负责人制。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须具有本领域副高级(含)以上专业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两年以上,能将主要精力用于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的研究和组织协调工作。

3.项目(课题)负责人2020年度限申报项目(课题)1项;目前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在执行期或到期未验收、验收未通过还在限制申报期内的人员,不得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重大科技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含秘书)、实施方案编制专家和指南编制专家不能申报或参与本批项目(课题)。

 

附表:1.四川省氢能源与智能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与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2.四川省核电与核技术应用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与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3.四川省先进材料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与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4.四川省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与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5.四川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与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6.四川省氢能源与智能汽车等五个重大科技专项专家委员会名单

 


附表1

 

四川省氢能源与智能汽车重大科技专项

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1

彭忆强

教授

西华大学

2

吴孟强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3

梅军

研究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4

蔡云

教授

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

5

肖伟

高级工程师

清华成都能源研究院

6

邓鹏毅

教授

西华大学

7

胡广地

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

8

李红朋

高级工程师

成都壹为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9

蒋涛

教授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0

谢光有

高级工程师

东方电气氢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省氢能源与智能汽车重大科技专项

申报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1

徐俊德

教授级高工

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

2

赵波

教授

四川大学

3

彭忆强

教授

西华大学

4

胡广地

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

5

文云刚

高级工程师

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6

肖伟

高级工程师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7

蔡云

教授

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

8

秦小林

研究员

中科院成都计算机研究所

9

钟其水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附表2

 

四川省核电与核技术应用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和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1

雷家荣

研究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

余红星

研究员级高工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3

钱达志

研究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4

安竹

研究员

四川大学

5

葛良全

教授

成都理工大学

6

宋绵新

教授

西南科技大学

7

彭朝荣

研究员

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


附表3

 

四川省先进材料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和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1

刘颖

教授

四川大学

2

周祚万

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

3

卢忠远

教授

西南科技大学

4

余丽波

研究员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5

崔旭东

研究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6

叶光斗

教授

四川大学

7

邱克辉

教授

成都理工大学

8

张怀武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9

李玉宝

教授

四川大学


附表4

 

四川省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大科技专项

实施方案和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1

殷国富

教授

四川大学

2

赵武

教授

四川大学

3

李波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4

彭倍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5

蒋刚

教授

西南科技大学

6

费宇

高级工程师

四川省机械设计研究院

7

刘雁

高级工程师

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

8

王政

高级工程师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9

潘晓勇

高级工程师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10

邬君

研究员

四川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11

董娜

研究员

东方电气成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附表5

 

四川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重大科技专项

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1

 

研究员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2

程玉华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3

王小龙

高级工程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4

宋海智

研究员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5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6

方建新

高级工程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7

 

教授

四川大学

8

张卫华

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重大科技专项

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1

杨勇

研究员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2

程玉华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3

王小龙

高级工程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4

胡松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5

李彦

教授

四川大学

 

附表6—1

 

四川省氢能源与智能汽车重大科技专项

专家委员会名单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1

李克强

教授

清华大学

 

2

田光宇

教授

清华大学

 

3

彭忆强

教授

西华大学

 

4

王晓京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5

文云刚

高级工程师

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6

申恒涛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7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8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9

陈维荣

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

 

10

 

教授

四川大学

 

11

胡晓松

教授

重庆大学

 

12

徐俊德

教授级高工

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

 

13

鄢治国

高级工程师

东方电气(成都)氢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1

邓鹏毅

副教授

西华大学

秘书

2

 

高级工程师

四川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秘书

 

 


附表6—2

四川省核电与核技术应用重大科技专项

专家委员会名单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1

张维岩

院士、教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

陈庆川

研究员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3

 

研究员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4

 

高级工程师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5

田东风

研究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6

匡安仁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7

杨朝文

教授

四川大学

 

8

 

研究员

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

 

9

易发成

教授

西南科技大学

 

 

1

任培培

助理研究员

四川大学

秘书

2

黄兴鹏

高级工程师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秘书

 


附表6—3

四川省先进材料重大科技专项

专家委员会名单

序号

 

工作单位

备注

1

 

院士、教授

四川大学

 

2

 

教授

四川大学

 

3

周祚万

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

 

4

张怀武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5

王公应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6

张鹏程

研究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7

杨功显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8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

 

9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10

唐永建

研究员

西南科技大学

 

11

董发勤

教授

西南科技大学

 

 

1

孟凡彬

副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

秘书

2

 

副研究员

四川大学

秘书


附表6—4

四川省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大科技专项

专家委员会名单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1

翟婉明

院士

西南交通大学

 

2

 

教授

四川大学

 

3

隋少春

研究员级高工

航空工业成飞公司

 

4

 

教授级高工

四川省机械设计研究院

 

5

孙林夫

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

 

6

冷进明

教授级高工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7

 

教授级高工

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

 

9

崔永刚

教授级高工

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10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1

 

讲师

四川大学

秘书

2

 

讲师

电子科技大学

秘书

 


附表6—5

四川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重大科技专项

专家委员会名单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1

王厚军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2

庹先国

教授

四川理工学院

 

3

王进戈

教授

西华大学

 

4

范天泉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5

杨杰斌

研究员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6

侯贤灯

教授

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7

程玉华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8

林建辉

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

 

9

汪俊文

研究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10

苏显渝

教授

四川大学三维光电技术研究所

 

11

卿光

研究员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