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万千气象成都创新图景 成都区(市)县加快向新而动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近日,2025年成都市科技工作会召开,为加快创新发展“划重点”,吹响了新一年的奋进号角。强创新、促转化、优环境,成都各区(市)县已经行动起来,向新而动、再开新局。
四川天府新区:做强创新策源转化功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年,四川天府新区积极响应科技创新号召,以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为统揽,探索战略科技力量引领成果就近就地转化模式,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国家实验室园区建成投用,2个省级实验室实体运作,6个国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顺利,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7项技术成果落地,中科院成都分院“悬链线光学”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创新策源引领力厚积成势;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实施成果转化“20条”政策,成都科创生态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米格“1+8”中试共享实验室落地,西部中试综合服务平台加速建设,“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模式全省推广,获省政府支持打造“四链融合”试验区;
科技产业持续融合,全年入库超9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00家,营收达250亿元,航动区、凤栖谷等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建设,引育众多高端人才,创新主体竞争力不断增强。
展望2025年,四川天府新区还将持续发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新策源上,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天府实验室建设发展,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开展重点研发。成果转化方面,优化成都科创生态岛服务生态,举办对接活动,实施双向揭榜挂帅,加速成果应用。产业融合领域,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引育项目,创新人才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成都高新区:中试为核、三端发力,聚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作为科技创新领域的“排头兵”,成都高新区凭借“中试为核、三端发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跑出2024年创新“加速度”。
在策源端强化战略平台支撑,新增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7家战略创新平台取得81项原创性成果及氮化镓量子光源等一批国际先进成果,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
在转化端成效突出,首创“中试+”生态,建成72个中试平台,服务“天行者1号”人形机器人等中试项目超2800个(次),助力优赛诺等企业融资超2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65亿元。
在生态端通过创新构建“资助—种子—天使—创投”早期资本服务体系,新增设立2亿元种子基金,举办系列高能级活动等举措,聚集高新技术企业486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家,均占全省1/4,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47家,居中西部第一,通威集团再次入选世界500强。
进入2025年,成都高新区持续奋进。在策源端全力推动天府实验室高质量发展,计划新增35个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在转化端深入开展“双向揭榜挂帅”成果找市场项目,加快建设先进装备中试生态园,培育更多高质量孵化器;在生态端加大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力度,力争天使子基金规模突破200亿元,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
武侯区:深耕环川大知识经济圈建设,推动“科研富矿”转化为“产业富矿”
近年来,武侯区持续深化环川大知识经济圈建设,在共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三个方面发力,不断推动“科研富矿”转化为“产业富矿”。2024年,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增至18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近500家,总数达1660余家。
具体来看,武侯区坚持以校地共建创新平台为突破,打造创新策源高地,聚焦成果转化供给端,围绕武侯区特色优势产业,深化校地合作,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蓄势赋能;以创新主体培育为抓手,激发企业创新动能活力,聚焦成果转化需求端,深化“科创小—高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帮助企业承接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变成产品、形成产业;以优化创新转化生态为关键,加速科技成果市场化,聚焦成果转化中间环节,强化与高校技转机构合作,持续拓展成果转化渠道,助推创新成果从“实验场”走向“大市场”。
迈步新征程,武侯区接下来将围绕全市产业园区“立园满园”行动,突出科技赋能成果转化,强化校地协同创新,围绕环川大知识经济圈“找矿挖宝”,聚力打通校地成果转化“快车道”,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青白江区:构建“3+N”中试产业发展体系,多管齐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青白江区聚焦中试产业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起“3+N”中试产业发展体系,打造“文澜智谷”、“340科创园”、中国环科院西南中试基地等三大中试平台;依托华鼎国联、瑞奇科技等重点企业,建设动力电池材料、新能源和石油化工智造装备等细分领域中试平台。
随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的召开,青白江区下一步的发展路线图也逐渐清晰,据介绍,2025年,青白江区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一是抓平台载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中国环科院西南中试产业基地及智汇大实验室建设;推动现有转化平台升级进位,力争新增市级以上中试平台2个以上。二是抓科技项目实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优质蛋白质的绿色低碳智能合成技术等中试项目实现工程化突破,中低放射性废弃物处置、钛铁尾矿回收利用等项目扩大示范场景应用。三是抓园区科技改革,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开展“科创天府·智汇蓉城”“1+3”活动10场以上;发挥自贸区改革“试验田”作用,探索中试项目审批备案、安评环评、土地供给等便捷机制,推动TCL电竞显示器保税研发中心建成投运。
新都区:聚焦主导产业,突出科技赋能,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新都区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的排名连续三年稳步上升,达到了第85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典型案例材料作为全省5家之一经省科技厅推荐至科技部,科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接下来,锚定市委“立园满园”战略部署,以2025年成都市科技工作会会议精神为指引,新都区将继续根植实体经济、服务主导产业,坚持科技赋能和成果转化,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新都力量。其中,聚焦战略、产业、技术和生态四大领域,新都区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计划。
在创新策源能力上,将全力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并激发创新平台产业引领作用。在增强成果转化能力上,将携手大院大所畅通联合创新机制,抓实企业主体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并加快构建成果转化公服平台体系。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上,将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营收突破380亿元。在增强要素能力供给上,将完善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和供需对接三大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双流区:打造特色园区群落,以科技创新赋能“立园满园”
作为“工业重镇”,双流区工业体量超1830亿元,位列全市第二,拥有20家高校院所、3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产业基础与科创禀赋均处于全市前列。
去年以来,双流区聚焦“立园满园”,在全区1个大产业园的背景下,形成10个特色园区百花齐放的“1+N”园中园模式,以“一个院所平台、一个专业赛道、一个特色园区”工作思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行动。2024年,双流区实现园区整体营收24亿元,收入同比增长12%。
展望未来,双流区将以争创国家级经开区做强经济发展“主阵地”,以打造特色园区形成梯次发展“后备军”,坚持把高校院所、链主企业作为产业合伙人、赛道召集人,以科技创新促转化为着力点、以产业链项目招引落地为主攻点,打造“一园一特色”“园中小生态”的特色园区群落,着力培育4个50亿级特色园区,走出一条校院企地协同建园区、兴赛道、育产业的发展之路。
邛崃市:以创新促转化,构筑科产融合发展新模式
聚焦“四链融合”,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邛崃市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产业发展,在2024年区域发展赛道上成功“出圈”——
在农业科技领域,强化种业核心平台引领,搭建“一库一院五中心”功能平台,国家品种测试西南中心等7大功能平台协同发力;加强种业科技攻关,以“揭榜挂帅”机制激发种业科研活力,挖掘、克隆水稻等30多个重要基因;加速种业成果推广,近3000亩种业中试基地成果丰硕,9500余个次新优品种诞生,8万亩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年产620万公斤种子;
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优化完善“苗子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创新开展政银企服联合培育机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数同比增长38%,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10%;企业向新求质动能增强,“四上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59%。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建成成都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45个;
同时不断凝聚创新合力,营造良好创新创造生态;构建新型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引入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深入开展立园满园行动。
2025年,邛崃市还将锚定目标,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科创生态岛邛崃分中心建设运营,融入区域创新生态圈,高质量谋划“十五五”科技创新工作,推动邛崃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