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今天是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公示公告 > 通知
  • 索引号:11510000008282399T/2022-00809
  • 文 号:川科社〔2022〕4号
  • 发布机构:社发处
  • 发布日期:2022-10-21 15:45:00
  • 关键词: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实施中医药创新工程建设中医药创新高地的意见》的通知

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州)科技局、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深入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决策部署,推进落实国家和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科技创新重点任务,更好发挥科技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四川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新时代中医药强省,特制定《关于实施中医药创新工程建设中医药创新高地的意见》,结合职能职责,抓好工作落实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20221020


关于实施中医药创新工程建设中医药创新高地的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十四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工作部署和《四川省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充分发挥科技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实施中医药强省行动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中医药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中医药创新四大工程建设中医药创新高地,为推动我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2025年,川派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取得显著进展,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中医药防控能力大幅提升,突破一批中医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开发一批创新中药产品,培育一批中药大品种和大健康产品,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创新平台,引育一批中医药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科技引领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效能明显提升,初步建成全国一流的中医药创新高地。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中医传统理论和诊疗技术创新工程

1. 加强川派中医传统理论研究推动中医原创理论系统化诠释与创新开展中医核心原创理论科学内涵的实证研究支持中国出土医学文物和文献研究院建设,深入推进天回医简等出土医药文献与文物考古研究,理清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脉络。开展川派中医古籍整理,梳理构建中医药知识图谱。加强川派中医古籍理论著作与临床医案整合研究,为临床治疗策略创新提供借鉴。发掘整理名老中医传统诊疗经验推动川派中医名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数字化传承,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建立智能化、场景化的教学与传承系统。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证候规律和望闻问切诊断理论方法研究以及藏象、气血等理论分析阐释,传承创新、充实完善中医基础理论(科技厅、省中医药局、文化和旅游厅、省委宣传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提升中医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能力。围绕重大疾病开展高质量中医药临床研究,建立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循证研究方法体系和临床研究数据库,探索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和疗效机制。研发具有中药特色的临床评价方法学体系和关键支撑技术推动形成糖尿病及并发症、脑中风、恶性肿瘤重症胰腺炎等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或指南。运用中医药扶正祛邪疫病防治理论开展中医药参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路径和方法研究围绕提高免疫力感染发病、促进病毒库清除筛选验证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方案推动转化应用开展新冠肺炎等呼吸道新发突发传染病中医全流程参与防治技术研究进行中医药社区防控方法临床验证,优化筛选有效治疗药物,形成防、治、康中医药一体化方案(科技厅、省中医药局、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进川派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手段创新发展。深入开展生殖障碍、眼疾、心脑血管疾病、胰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肠疾病、皮损性疾病等川派中医优势病种研究,系统分析验证特色诊疗方法、临床验方和康复手段的科学内涵和临床价值,传承创新临床精准诊疗方案。研究复杂环境下优势病种四诊信息处理标准,构建智能诊断核心算法,集成传感识别、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和诊断装备。研究针灸经穴效应的生物学基础和调控规律,建立特异性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开发以针灸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的临床研究范式,推动制定消化系统、疼痛类疾病的针灸临床实践国际标准和新型针灸器械标准。(科技厅、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省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推动康复与治未病关键技术研究对中医康复文献医案与临床经验进行整理和数据挖掘,探索中医药治未病认知和干预的科学原理,系统研究优化治未病实践方案。针对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骨伤等重大常见疾病,开展大样本队列研究,制定中医康复技术规范和临床指南。研发中医治未病评测技术集成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开发中医康复医疗与治未病医疗设备和可穿戴装备,推动构建互联网+中医全流程健康管理支持平台。(科技厅、省中医药局、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中药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创新工程

5. 加强川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建立中药资源基础信息平台加强川产道地药材资源动态监测,开展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利用,推动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良种繁育、新品种选育、良法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突破黄连、重楼、川贝母、白及、川明参、乌梅、川芎等品种的稳定繁育与稳产栽培技术。研究制定道地和特色药材种子种苗、趁鲜加工的品质评价规范和等级划分标准。开展道地和特色药材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探索基于临床药效的道地品质形成机制,推进品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阐明一批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加快川产道地药材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林下种植、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关键技术攻关,制定冬虫夏草、川贝母等野生珍稀濒危药材的可持续发展方案,突破川芎、泽泻、川明参、川贝母、佛手、丹参、麦冬等大宗道地药材农药残留及病虫害控制技术,完善生产管理规范提升药材质量标准。(科技厅、省中医药局、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开展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关键技术攻关。研究炮制过程减毒增效转化规律,构建附子等川药大宗饮片药效物质精准控制标准。基于图像识别、智能感官模拟老药工经验识别,开发饮片等级智能评价系统,研制大宗川药饮片快速评价和自动化质量控制装备发掘川派炮制原理制定工艺规范,改进中药饮片智能化关键技术设备。开展配方颗粒单味浓缩、药效一致性评价和药渣综合利用转化研究,推动建立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改进提升配方颗粒智能化生产工艺,推进中药质量评价用标准物质的研制与应用,研究制定一批中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科技厅、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经济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加强创新中药研发。开展传统经典名方效用解析及配伍规律研究,建立中药有效组分的快速定向药效筛选模型,突破中药有效组分/成分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挖掘方药成分与生物标记物的动态关联,筛选中药创新药物及作用靶点,推动建立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开展中药药效活性成分作用效果和机制研究,推动建立中药有效成分快速筛选平台。探索中药定制研发模式,支持儿童药等紧缺类别中药的创制。支持医疗机构围绕中医骨科、妇科、呼吸科、皮肤科、肿瘤科等中医治疗优势领域,开展药物评价临床研究,将长期广泛应用的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特色院内制剂和创新中药。遴选川产中成药大品种和特色民族药品种,结合临床新发现和上市后再评价,开展优化给药途径、改进药物剂型、增加功能主治、改进生产工艺和提升质量标准的二次开发研究。(科技厅、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省卫委、经济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8. 研究开发川药大健康产品及衍生品。挖掘具有食用习惯的川产中药材品种,开展营养价值、生物活性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推动制定灵芝、姜黄、乌梅、川明参、麦冬、天冬等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纳入新食品原料目录。运用中医体质理论,利用佛手、枳壳、乌梅等食药两用药材,开发促进健康养生、提升体能的药膳、功能饮料等大健康产品。推动川药与川酒、川茶、川果融合发展,围绕抗高原反应、抗疲劳、免疫增强等特定功效,突破活性成分定向提取、高效分散、风味调配、稳定储存、微胶囊/纳米包裹、全过程品控等加工技术瓶颈。加强中药材非传统药用部位综合利用、绿色提取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开发市场亟需、环境友好的中药提取物、兽用中药、中药农药、可饲用天然植物、药渣复合肥等特色衍生物。(科技厅、省中医药局、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经济和信息化厅、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中医药科技能力创新工程

9.建设医教研一体化中医创新平台。持续推进国家中药GCP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省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提升中医临床医学研究规范性和技术转化质量。培育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针灸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设置研究型门诊病房系统开展专科病种、新药制剂名医传承研究推动中医传统技能传承和理论实践结合加强中医防治重大疾病临床生物样本库、大数据资源库平台建设,推动中医临床、基础、转化研究一体化(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构建产研用协同中药创新平台。推进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等基础平台建设开展种质保存、品质评价特色资源转化研究。加强中药药效学安全性评价探索道地药材形成机制、中药复方作用机制,推动建设中药研发成果孵化转化基地。中药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优势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以重大项目为牵引,聚力实现行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进中药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开发创新中药和大健康产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厅、省中医药局、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省发委、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经济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引育中医药高水平创新人才。大力实施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工程、四川高端引智计划等省级人才计划,推进中医药引才育才基地建设,集聚国际高端人才,培育岐黄学者、岐黄菁英人才等跨学科、复合型学科带头人。鼓励高校院所、中医医疗机构引进院士、国医大师、全国(省级)名中医等创新领军人才。支持职业院校加大投入,培养一批传承中医文化精神和传统工艺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激励中医药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省委组织部、科技厅、教育厅、省中医药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2.优化中医药创新环境。开展经费包干制”“赛马制等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创新,推进设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研助理岗位。支持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行动,培育壮大中医药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畅通转化渠道,完善转化机制,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科技厅、省中医药局、省委组织部、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中医药科技合作创新工程

13. 推动川渝中医药协同创新。落实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医药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重点任务,推动川渝合作开展感染性疾病、妇科、骨科、眼科等中医优势领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研究,共同医院制剂联合研制创新药物,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整合川渝道地药材和中药产业资源,共同开展黄连、厚朴、灵芝、天麻等共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加工技术研究,联合培育中药材大品种支持川渝优势高校院所合作培养中医药理论研究和临床创新领军人才。发挥川渝中医药文化同根同源优势共同开展川渝地区中医古籍整理和理论阐释研究,协同推进川派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科技厅、省中医药局、省卫生健康委、教育厅、省药监局、商务厅、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文化和旅游厅、省委宣传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推进中医药区域创新合作落实四川澳门、川香港中医药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科技创新重点任务,联合开展中药质量标准、抗病毒活性成分评价等创新研究,孵化开发大健康产品,培养中药境外注册、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共建四川澳门中医药创新联合实验室。支持与滇黔桂等毗邻省区以及全国知名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共同开展中医诊疗临床试验、道地药材生产加工、中药新药研发以及中医药疫病防控等方面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建设乌蒙山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联盟,协同开展特色民族资源发掘与利用研究推进藏、羌、彝、苗等民族医药开发,构建民族医药研发创新高地。(科技厅、省中医药局、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省民族宗教委商务厅、省经济合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加强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参与国家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与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支持中医药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关机构联合建设一带一路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发挥中医药抗疫病优势,开展中西医结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控重大传染性疾病国际合作研究。加强中医药科技和文化交流,发挥好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品牌平台作用,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科技厅、省中医药局、省委外办、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委组织部商务厅、省经济合作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同推进。加强科技与卫健、发改、经信、教育、财政、中医药、药监等相关部门(单位)协调联动,在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集聚培养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定期交流经验,总结成效,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创新资源的统筹整合,加大指导支持力度,实现科技管理与平台、项目、团队、人才之间的高效互动。

(二)加强科研投入。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撑导向作用推进中医药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用好双创基金中医药研发风险分担基金天府科创贷等科技金融手段,降低企业科研投入风险。落实研发投入后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中医药基础研究,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承担委托开发任务。

(三)加强科普宣传推动中医药科普与文化传播紧密结合支持中医药领域科普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等群众性科普活动作用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成果宣传推广和中医药文化传播,将中医药文化全面融入基础教育科普体系。支持开发中医药文创产品,通过科技赋能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藏医、羌医等四川特色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药康养理论和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健康管理意识,营造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环境氛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