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11510000008282399T/2022-00813
- 文 号:川科社〔2022〕5号
- 发布机构:社发处
- 发布日期:2022-11-02 16:02:00
- 关键词: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科技支撑四川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省直有关部门,阿坝州、甘孜州科技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水利(水务)局、林业和草原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落实科技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和《四川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四川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四川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治理的引领支撑作用,科技厅会同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住建厅、水利厅、省林草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科技支撑四川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按责任分工抓好落实。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四川省水利厅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2年10月31日
科技支撑四川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落实科技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和《四川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四川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中科技相关任务,发挥科技创新对四川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治理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生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切实提升生态质量效益,实现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进一步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通过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科技综合示范样板,着力提升四川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高质量建设若尔盖国家公园,为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科技保障。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科技支撑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能力实现较大提升,在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水安全保障、环境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基础理论突破,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成果,推动一批创新平台提档升级,科技支撑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83%左右,湿地保护率大于60%,县城污水处理率大于95%,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二、重点任务
(一)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科技行动。(科技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教育厅、省林草局、省气象局,阿坝州科技局、甘孜州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研究生态系统功能维持提升机制。开展区域典型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关系研究,解析水源涵养、养分循环等关键生态系统功能的形成和维持机理,阐明退化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机制,建立定量评估与权衡分析方法,开展生态功能保护恢复成效评估。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气候效益监测、评估和预估技术研究,构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气候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研发退化湿地生态功能提升技术。研究高寒沼泽湿地碳循环过程及其动态机制、生态水文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开展生态功能稳定性评价。实施虉草、发草、猫尾草、木里苔草、水甜茅、杉叶藻等优良适生湿地植物收集、评价及筛选研究,构建功能提升配置模式。开展不同形式、材料、工艺的小型和微型拦水坝评价研究,形成高寒沼泽湿地生态恢复综合治理技术。开展基于湿地水安全保障的水资源评价与研究,评价湿地生态功能变化过程及效益,形成退化高寒沼泽湿地生态修复及水源涵养补给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3.研发草原退化沙化治理技术。研究高寒区主要治沙植物水势特征和土壤水势特征,开展草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围绕退化草地改良、草地沙化和黑土滩治理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开展适宜沙地生长的灌木及草本植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规模化繁育及配套沙化治理技术研究,研发沙障等高效绿色治沙材料和生物结皮快速培育等治沙工艺。研究草原鼠害发生发展过程及成灾机制,开展“空-地-网”一体化智能监测,研发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综合防治草原鼠害防控新技术。
4.研究退化系统恢复过程土壤固碳机制与增汇技术。开展区域高寒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现状和分布特征研究,评估土地利用强度和恢复管理措施对固碳的影响,解析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土壤有机碳累积的来源、转化与稳定机制,阐明生态系统碳汇过程与水因子的耦合关系。研究凋落物输入、土壤结构、土壤生物网对土壤碳汇的调控机制。筛选增汇牧草及其混种组合,研发专用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添加等土壤碳增汇技术。
5.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评估区域气候变化、人为干扰背景下重要空间生态保护现状,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建立区域动植物名录,推进高原种质资源库建设。研发天空地一体化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技术,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探索高寒区物种种间关系及其对高寒生态系统的维持作用,为黑颈鹤、雪豹、红花绿绒蒿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栖息地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6.攻克生活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发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艺、技术、材料与设备,开展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稳定运行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推动防冻型、微水冲、循环水冲型高原厕改技术升级和粪便资源化利用。开发分散式、小型化的农村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加强燃煤污染治理技术创新,推动散煤清洁化技术发展。
7.突破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开展畜牧业废弃物污染防治体系研究,研发适合高寒地区分散养殖圈养期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和工艺,开发污染处置装置。研究草原解冻期和农牧生产季面源污染控制技术,进行面源污染监测预警技术攻关。开展高原水、肥、药协同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8.开展河道保护治理与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探明高寒高海拔区域河湖岸坡冲刷侵蚀类型与机理。针对性开展基于自然的岸坡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适用于低温和冻融侵蚀交替环境下的堤防施工工艺和新材料。针对河床冲刷、岸坡渗流侵蚀和干湿冻融交替循环产生的问题,研发基于自然的生态护坡技术,开展生态防洪治理一体化设计研究。加强流域水土流失过程与机制等基础研究,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攻关。
9.开展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区域水文、地质、气象状况的动态监测分析及地震监测预警研究。针对突发极端天气、滑坡、山洪、泥石流、干旱、雪灾等自然灾害,开展点面结合的精准预测与风险管理关键技术攻关,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省级基础数据库,研究数字孪生黄河(四川段)关键技术,开发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供减灾应急响应技术支撑。
10.提升流域森林草原防灭火技术能力。加强耐火防火植物的筛选与快速繁育、生物防火隔离带营建技术攻关,研究林牧区施工活动和野外用火高效监管防范机制。建立森林草原可燃物载量模型和火灾发生机率预测模型。研发推广森林草原火情实时智能化低功耗综合监测预警设备,构建数字林草火灾监测预警和智能管理体系。
(三)生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行动。(科技厅、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教育厅、省林草局、省中医药管理局,阿坝州科技局、甘孜州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开展高原草业、畜牧业科技攻关。开展草地生态环境容量、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研究,建立优质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开发牦牛藏绵羊专用饲草产品。开展主导畜种选育与杂交利用、高质量饲草全年均衡生产、智慧生态畜牧养殖和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现代数字牧场建设。
16.加强区域平台团队支撑。持续推进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林业草原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草业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若尔盖国家公园构建及管理技术研究,发挥平台引领带动作用,推进高校院所和地方协同创新,采用多种方式柔性引才育才。加强川甘青三省跨区域交流合作,推动建立科技成果信息、高端人才智库、创新平台基地共建共享机制。
(一)加强统筹协调。在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科技创新工作协调机制,强化省级部门协同和市州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协调指导重点工作任务落实,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组建四川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黄河上游四川段生态保护科技创新重大问题,开展战略研究,凝练科技需求,提供咨询建议。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按照职责分工,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举措,抓好工作落实。建立信息报送和跟踪评估制度,定期报送重点任务推进情况,重大问题及时向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报告。
(三)加强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国省重大工程项目、重点科技计划等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引导高校、院所、企业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科技创新,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