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今天是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公示公告 > 通知
  • 索引号:11510000008282399T/2022-00811
  • 文 号:川科社〔2022〕7号
  • 发布机构:社发处
  • 发布日期:2022-12-30 15:54:00
  • 关键词: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州)科技局、卫生健康委:

加快全省卫生健康领域高水平科技创新,依据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十四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四川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制定了《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1229


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为加快全省卫生健康领域高水平科技创新,依据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十四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四川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平台建设和人才基础不断夯实,卫生健康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健康四川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科研能力方面。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科研论文发表数、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西部领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11年中国医院排行榜第2名,连续7年居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第1名。在平台建设方面。建成生物治疗、口腔疾病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老年疾病等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28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覆盖2000余家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学协同创新网络。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达到740个。在成果转化方面。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建立20家省级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推广技术131项。全省医药专利转让/许可248项,90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我国首个自主创新的静脉麻醉药获批上市。

(二)面临形势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是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要素,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推动现代化四川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兴川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人口健康与生物医药作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领域,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距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医学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仍存在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缺乏、突破性原始创新供给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短板。

面对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期间,我省进一步完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医学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加强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供给,推动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一批保障人民健康、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科技自立自强,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健康四川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问题导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群众健康保障需求,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更多原创性健康保障和健康风险防控技术产品,加大先进适宜技术推广应用。

统筹部署,高效协同。加强科学规划和系统谋划,完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重大支持政策、改革举措、项目平台的系统部署和统筹推进机制。以全局观补短板、强弱项,推进政产学研医高效协同创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创新成果临床转化效率。

加强合作,开放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国际国内优势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跨界流动,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四川力量。

(三)总体目标。

2025年,全省卫生健康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重大疾病防控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研发基地和平台布局持续优化,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新建2家以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家以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个省级以上适宜技术示范基地。牵头开展多项国际或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制定一批诊疗规范技术标准。培养一批适宜技术人才,卫生健康创新成果专利转化率显著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医学基础前沿技术研究。

加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施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取得一批01”的创新成果

专栏1  基础和医学前沿研究

1.基础研究。开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慢病病因、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深入开展重要病原体流行传播规律、感染致病和免疫机制研究。加强生命现象的发生机制研究,探索不孕不育、重大出生缺陷发生机制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对儿童发育的影响。开展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规模化培养、组织与器官再生等基础研究。研究衰老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开展延缓衰老、维持和提升人体机能的靶点等研究。

2.前沿技术研究。开展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组织器官再生修复、脑机接口技术、智能穿戴健康增强等交叉前沿技术研究。研究载体转导免疫调节分子、缺陷基因、激活因子等技术,发展高效、靶向、副作用小的关键技术。利用重编程、诱导分化、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研发用于人体移植的组织工程器官。开展人工智能疾病诊断治疗技术研究,构建人工智能辅助下重大疾病诊断新模式。

3.交叉应用研究。针对重大疾病和重点人群健康问题,突出应用牵引、突破瓶颈,加强脑科学、系统生物医学、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等引领性前沿新技术研发,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争取原创性技术突破,着力解决四川卫生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

(二)提升重点疾病诊疗防治能力。

聚焦全生命周期保障重点人群健康,围绕慢病早诊早治,职业病、地方病防治加强疾病防控技术研发,攻克一批先进临床诊治关键技术提升疾病防控能力

专栏2  重点疾病防控研究

1.慢病早诊早治。围绕我省居民健康危险因素,聚焦心血管、恶性肿瘤、慢性呼吸道、精神系统疾病等领域,以高危人群、重点人群为重点,深入开展临床多中心及队列等研究。强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程管理服务,提高健康干预和早诊早治能力,提升慢病综合防控水平。

2.妇幼健康与疾病研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多组学等技术,构建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队列,加强妇幼重点疾病的病因学、诊疗新技术和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干预策略研究,强化女性生育力评估、出生缺陷预警筛查体系、儿童重大疾病防治等领域研究,研发促进生育和辅助生殖新技术、新产品。

3.职业病综合防治。研究职业性尘肺病、化学中毒等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开展尘肺病、职业性肿瘤等重大职业病的早期诊断、临床诊疗康复及健康监护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职业病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和消减关键技术研究。

4.地方病预防。加强碘缺乏及碘过量、氟中毒、砷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高原病等重点地方病的病因、致病机制及伤害预防技术等方面研究。

(三)强化重点传染病防控科技支撑。

围绕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需求,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进行创新性技术、产品和策略研发,提高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能力,构筑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屏障。

专栏3  重点传染病防控研究

1.重大传染病防控依托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平台基地,开展传统传染病的病原诊断及防控技术、包虫病重点传染病的关键策略措施、救治技术及病原学机制研究加强新型药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等研发攻关,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

2.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研究。构建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和干预技术,建设符合四川地域特征的多维度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处置及培训体系口岸突发应急防控技术和体系研究和创新防护设备研发。

(四)加快医药健康产品和技术供给

针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民群众主动健康需求,突破重大底层基础技术,加强创新药物、高性能医疗装备、创新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等研发,推动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数字化、智慧化、便捷化。

专栏4  医药健康产品研发

1.药物和疫苗。开展创新靶向药物和疫苗研发,重点加强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药物、新型肿瘤治疗药物、抗衰老药物、新型疫苗、生物制品及特殊用药等研究。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药物和疫苗临床综合评价,推动精准化用药服务。

2.高性能医疗器械。以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的自主研发为突破口,加强高端核医疗装备、创新医疗器械和健康装备等研发,补齐临床医疗装备短板,推动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促进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减少进口依赖,完善产学研用融合、协同创新发展的成果转化与合作模式。

3.生物医用材料。开展新型骨关节运动系统外科植入材料、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新型生物材料、结缔组织修复新型植入材料、个性化精准治疗3D打印材料等研究,重点突破骨/软骨一体化再生修复材料、心脑血管修复材料、可再生汗腺人工皮肤、长效维持再生的人工角膜、口腔抗菌材料、智能敷料等重大产品。

4.主动健康产品。开展智能感知及柔性传感技术、人机结合与柔性交互技术、多维度整体康复技术、人体机能增强技术、居家照护关键技术等研究,构建康复评价理论体系。加强老年功能维护,失能失智防控,多病共患管理。开展伤害防治技术、智能康复技术等老龄健康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智能产品研发。

5.医疗数字化智能化平台。聚焦卫生健康领域数字化工程、数据标准、数据整合与数据库建设,加强人工智能脑科学类脑智能前沿技术研究,推进医疗数据共建共享,精准对接和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推进医疗机构临床资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远程化、定制化、智能化数字健康新技术、新业态,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五)推进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建设

以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创建为引领,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建设,形成差异化定位、支撑性互补、分类化管理的医学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通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创新人才计划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具备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队伍。

专栏5  重大创新平台基地和人才团队建设

1.基础研究平台。争创生命健康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同推动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天府锦城实验室高水平建设,建好卫生健康领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整合重组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医学重点实验室。

2.临床研究平台。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加快建设四川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推动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四川省分中心。建立研究型医院评价指标体系,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

3.成果转化平台。协同推进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国家科技基础设施、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建立医学+工程、信息、理学等交叉学科创新平台。加强临床前药效、药代、安全性评价,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建立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联盟。加强卫生健康适宜技术基地建设。

4.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建设四川省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数据库,推动医疗机构生物样本库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建设四川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支持医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建设,优化升级全省医学科技信息管理平台。

5.创新人才引育。依托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四川省卫生健康英才计划、四川高端引智计划等人才项目,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引进海内外拔尖医学专家、团队。加强青年医学科技人才和青年创新团队培养。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创新组织协同。深化科卫协同、医教协同机制,加强科技、卫健与发改、经信、药监等行业部门协同,统筹配置创新资源,在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集聚培养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及时研究解决卫生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科研投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支撑导向作用,推进卫生健康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科创贷、省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作用,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三)加强伦理和安全建设加强医学伦理建设,规范伦理(审查)委员会设置和伦理审查标准、流程。推动医学伦理研究和审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体系,筑牢生物技术安全和科研伦理底线。

(四)加强国际合作和科普宣传。鼓励卫生健康产学研用单位,采取联合研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方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等。加强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