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今天是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公示公告 > 通知
  • 索引号:11510000008282399T/2023-00431
  • 文 号:川科发〔2023〕9号
  • 发布机构:规法处
  • 发布日期:2023-08-28 14:50:41
  • 关键词: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各市()科技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实施方案(2023—2027年)》已经厅党组2023年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2023725


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实施方案(2023—2027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四川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建设为引领,精准配置创新资源统筹实施七大行动,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以科技创新服务四化同步、支撑城乡融合、赋能五区共兴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不竭动力。

2025年,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在川落地,若干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城乡流动通道进一步畅通,五大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能力显著增强。到2027年,高能级创新平台牵引作用有效发挥,若干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科技创新体系高效运行,创新驱动发展底部基础更加坚实,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服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落地落实。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牵引行动。

1.提升实验室体系科技成果产出水平。推动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入轨运行,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基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打造保障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首批天府实验室聚焦光电与集成电路、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生命健康、碳中和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组建第二批天府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后备军。推动高分子材料、地质灾害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在绿色化学、生态保护等领域新建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全面优化重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体系,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应用。到2027年,建成天府实验室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新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0家。

2.提升产业创新平台技术攻关能力。推动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运行,加强重大装备、隧道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展首台(套)重大装备等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建设,加强机体骨架、飞机系统等产品研发,引领带动我省航空装备产业链集群式发展。推动碳中和、稀土、先进极限制造等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化重组、控量提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到2027年,建成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0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0个。

3.提升功能服务平台服务效能。坚持基于需求、成于市场、终于产业的服务导向,持续优化省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运行管理机制,推进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共享平台向更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开放共享,加快建设孵化+创投”“孵化器+商业空间”“互联网+”等新型孵化器,积极培育国家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到2027年,各类国家和省级孵化载体总数达到500个。

(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

4.加强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运行机制,建设基础研究特区、科学家工作室等梯队,提升基础研究策源能力。强化太赫兹通信、量子科学、类脑科学、光电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加强深空深地、未来交通、光子芯片、生命科学等领域项目布局,每年实施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重点项目20个以上,加快解决我省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5.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围绕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编制重点产业创新图谱,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组建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重大创新产品。聚焦白酒、川烟、川茶、中药等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快制造装备及产品升级。到2027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10个左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6.加强示范应用场景建设。聚焦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生命科学、新材料等新技术应用,面向城市建设、产业升级、社区管理、智慧交通、政务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省市县联动打造一批高含金量的特色示范性场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孵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到2027年,打造重大应用场景50个左右。

(三)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

7.深入推进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聚焦六大优势产业,面向中央在川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每年遴选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转化项目20个左右。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推进机制,每年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100项以上,推动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在市(州)转移转化,培育一批对产业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创新产品。

8.加快布局建设中试研发平台。支持科技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组建中试研发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概念验证、工艺流程优化、工程样机开发、中小批量试制生产,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快现有中试研发机构改造升级,支持市(州)打造各具特色的中试研发平台。到2027年,备案命名省级中试研发平台25个。

9.加快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全面提升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运行水平,加快建设市场化、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支持各地创新技术市场服务模式,提升技术转移服务能力。重点围绕五大经济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需求,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先导区。到2027年,建设技术转移机构1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000亿元。

(四)实施科技创新体集群培育行动。

10.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深入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行动,支持市(州)、县(市、区)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库,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培育模式,打造一批核心技术突出、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到2027年,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30家,瞪羚企业达到4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万家。

11.大力支持高校院所服务地方发展。全面加强中央在川科研院所联系服务,落实七个共同工作机制,推动中央在川科研院所聚焦地方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等方面需求开展科研活动。支持高等学校紧密对接区域发展战略,重点面向产业发展开展科研攻关,在科技服务、人才培育等方面深化校院地科技合作。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职务科技成果确权、管理、评价、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加快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转化和产业化。

12.大力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市(州)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市场化运行、多方参与、创新活力强的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地方产业发展开展科技攻关,打造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研发基地,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协同发展。到2027年,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到100家。

(五)实施县域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3.深入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紧扣县域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制定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分类指导清单,统筹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支持县域科技创新,重点支持县(市、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平台载体,建立健全科技管理体系、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技术专家服务体系。加强县域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纳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考评体系,带动全省县域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14.深入推进高新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支持国家高新区提质升位,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支持高新区通过飞地经济”“一区多园等方式拓展发展空间、统筹产业布局。支持各地以六有标准为引导加快优化提升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到2027年,建成国家和省级高新区35家以上、国家和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5个左右。

15.深入推进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大力实施科普赋能涉藏地区行动,面向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建设一批涉藏地区重点科普载体,持续开展科普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寺庙、进网络六进活动,推进结对互促、培训提质,打造民族地区科普样本。优化全省科普基地布局,办好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月、川渝科普创新发展论坛等群众性科普活动。加强科普专兼职人才培育,塑造天府科普使者品牌,组织开展农牧区科普讲座、乡村振兴科技服务、法律咨询、健康教育、政策宣讲等活动。到2027年,培育涉藏特色科普基地100家以上,新认定省级科普基地80家以上,科普使者队伍人数达到500人。

(六)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

16.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土壤地力培育等研究,推进农作物和畜禽育种攻关,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智能农机等技术装备,加强绿色农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到2027年,研发、推广突破性当家农畜新品种10个,丘区适用高效关键农机10种、良田良水良法关键核心技术3—5项、典型种养技术模式10套。

17.推进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先行村建设。加快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转型升级,重点推进科技项目、人才、技术、科普进村,加强乡村清洁能源利用、绿色建筑建造、面源污染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全面支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到2027年,建设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先行村100个。

18.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采用一县一团的方式加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建设,实现科技特派团县(市、区)全覆盖,推进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鼓励县域设立候鸟型人才工作站,推广周末工程师等做法,吸纳产业发展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兼职兼薪、按劳取酬在县域转化科技成果。

(七)实施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

19.着力打造区域创新引擎。支持各市(州)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聚焦区域发展重点和方向,建立完善区域特色科技创新体系。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支持成都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加快打造成为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主引擎。川南经济区重点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区域科创中心,强化科产教融合和技术创新应用。川东北经济区重点支持达州南充组团建设区域科创中心,加快资源能源高效开发和城市转型发展。攀西经济区重点支持攀枝花加快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提升钒钛、稀土、光热等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水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点强化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增强创新发展新动能。到2027年,建成国家和省级创新型城市10个左右。

20.加快构建一廊三带。支持成德眉资打造高质量紧密型创新共同体,联动遂宁、内江、自贡、资阳,构建成渝中线科创走廊。支持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联动广元、雅安,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支持泸州、遂宁、内江、南充、广安、达州、资阳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功能服务平台,联动打造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支持攀枝花、乐山、宜宾、眉山、凉山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技术创新,联动打造长江上游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带。

21.深化川渝科技协同创新。加快推进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聚焦人工智能、智能汽车、农机装备、航运物流、动力电池、大健康等重点领域,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强川渝科研机构创新协作,支持川渝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川渝地区外籍高端人才互认共享机制,推动川渝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川渝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做强做实中韩、中德、中法等国别园区,建好用好中国欧洲中心等国际联合创新中心。到2027年,川渝联合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项,川渝共建联合实验室10家、新型研发机构10家,新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10家。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结构和方式,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企业研发后补助等普惠性政策,发挥成果转化、创新创业、院士基金等省级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带动市场化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加大对市(州)、县(市、区)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二)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市(州)予以表扬,在科技资金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完善尽职免责容错机制,依纪依规依法研究制定创新活动容错纠错清单,为推动创新发展解压松绑。

(三)加强全程跟踪问效建立健全方案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定期督查评估方案执行情况。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做好方案实施的协调、指导工作,形成上下同心、目标同向、落实同步的推进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