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今天是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2022年度全省科技创新统计监测结果

发布时间:2023-04-26 15:39:44 信息来源:四川省科技统计中心

2022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四川省科技统计中心)基于四川省科技创新监测指标体系,持续开展全省及21个市州科技创新统计监测,由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五方面(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30项基础统计监测指标,综合形成年度科技创新水平指数。

综合指数显著提升,增长面进一步加大。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科技创新水平有效提升,90%的基础监测指标值不同程度提高,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比上年提高3.49个百分点,达到71.81%,增幅比上年提高0.76个百分点




1  2010-2022全省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1]

20个市州综合指数较上年提高,比上年增加5个。其中,9个市州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宜宾以7.46个百分点居增长首位。

2  2022年度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变化

市州格局相对稳定,内部差异总体缩小。成都、绵阳继续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创新指数居第一梯队。排名310位的德阳、攀枝花、自贡、宜宾、泸州、遂宁、雅安、乐山等8个市州指数高于50%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属第二梯队,其中宜宾上升1位,乐山由第三梯队升入。眉山、内江、资阳、南充、达州、凉山等6个市处于综合指数低于50%、高于40%的第三梯队,其中达州、凉山由第四梯队升入。阿坝、广安、广元、巴中和甘孜等5个市州处于综合指数低于40%的第四梯队。本监测年度有7个市州位次有小幅升降,前5位市州位次已连续保持三年。

总体上看,市州间差距较上年有所缩小,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取得成效。21个市州差异系数为27.61%,比上年下降1.17个百分点,两年累计下降1.75个百分点。成都平原经济区内部差异明显缩小,差异系数(22.69%)比上年下降2.07个百分点,两年累计下降5.24个百分点,其中,成德眉资地区累计下降6.13个百分点。川东北经济区差异系数虽然提高了1.32个百分点,但仍为内部差异最低的地区,差异系数仅为5.89%。川南经济区内部差异系数(12.09%)比上年下降2.38个百分点,4市创新指数平均提高4.04个百分点,居各经济区之首。

3  2022年度市州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及排位

一级指标全面提升,短板改善成效突出。5项一级指标指数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板块保持一级指标首位,评价指数达到84.71%,比上年提高3.86个百分点,主要源于二级指标高新技术产业效益指数提高了6.93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利润率等效益指标有明显优化。科技活动产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分别提高1.802.78个百分点,为75.35%73.75%,仍处于70%80%区间。

评价相对较低的科技活动投入(63.93%)和科技创新环境(59.17%)指数分别较上年提高4.504.24个百分点,居提升幅度前两位,补短板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在科技活动投入方面,受全社会R&D投入强度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强度等资金投入大幅提升拉动,二级指标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比上年提高5.29个百分点。在科技创新环境方面,随着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型企业加速孵化,二级指标科研物质条件指数比上年大幅提高10.50个百分点。

4  20222021年度一级指标指数对比

5  20222021年度二级指标指数对比

2022监测年度,成都在科技创新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三个方面保持各市州首位,居科技活动投入和产出次席;绵阳居科技活动投入首位,在科技创新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保持次位;攀枝花继续保持科技活动产出首位;德阳保持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第三位;资阳、乐山分别保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位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第三位。

须持续完善创新环境、做强企业创新主体。监测反映,我省在创新意识构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科技意识指数(23.18%)明显低于其他二级指标,提升幅度仅为0.23个百分点,人均专利申请量和吸纳技术成交额等在国内相对落后。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设立研发机构的比重以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企业研发人员、研发经费在全社会中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是监测中为数不多的下降指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0.44个百分点,仅居31个省区市第19位;企业R&D活动支出占全社会总量的52.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6个百分点。因此,仍须大力提高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持续完善企业创新软硬件环境,切实保护和提升企业创新动力活力,加快促进形成企业创新正反馈机制,使企业成为社会创新的强大主体。



[1] 2020监测年度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