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凉山州坚持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在政策引领、成果转化、辐射带动三端协同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政策供给,构建现代农业新格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落实园区“先建后补”优惠政策,支持产业龙头企业牵头建园区、聚平台、促创新,加快推动农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目前,已联合农业、农商银行、经信等多部门出台《关于切实推进凉山州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凉山州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累计兑现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后补助资金531.82万元,建成省级、州级农业科技园区10个,实现年产值6.38亿元,吸引入驻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154家,创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33个。
(二)强化产创融合,激活成果转化新动能。坚持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支持入园企业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快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三新”研发运用,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新”提“质”。目前,各园区已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成都分中心、法国克洛维斯葡萄酿酒专家团队、英德法松露行业协会、云南省林科院等37家国内外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研发苹果轻简省力高效栽培技术、石榴智慧节水喷灌系统等新技术52项,引育德昌“天泉香”稻米、会理一品榴金石榴冰酒、西昌“桃香”葡萄果酒等新品种新产品116个,使用新设备836台(套)。德昌县袁隆平“超级稻”亩产突破1251.5公斤,刷新世界纪录;昭觉县推广苦荞良种示范种植技术,园区苦荞亩产提升40斤。
(三)强化辐射带动,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通过“园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全方位构建“种植-加工-电商-文旅”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在壮大产业规模、助农增收等方面成效明显。全州农业科技园区覆盖蚕桑、石榴、苹果、水稻、油橄榄等10个特色优势产业,建成核心区面积2.4万亩,辐射带动面积44.6万亩,累计带动2.8万户农户就业。宁南县省级蚕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带动13个镇2.5万户蚕农,户均增收2万元,个别农户年售茧收入达到58万元;该园区还通过农旅融合打造智慧休闲农庄、蚕桑文化科普体验园,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形成“科技+产业+生活”的乡村振兴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