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  政务微信 | 政务微博 | 
|首 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办事大厅
| 政策法规
| 统计信息
| 党建工作
业务综合服务平台
| BRST大会
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及答复 > 省人大代表建议
  • 索引号:
  • 文 号:
  • 发布机构:本站原创
  • 发布日期:2017-03-22 17:14:08
  • 关键词:人大,建议,答复,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人大建议答复—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建议标题: 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编号: 12050324 建议类型: 大会期间建议 提交日期: 2017-01-18
内容分类: 科、教、文、卫和体育    科学研究 建议办理类型: 政府类
建议公开范围: 同意对外公开 主办单位(分办单位): 科技厅 协办单位: 教育厅

 

建议内容:

高校是创新创业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近年来,政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建立了一批大学科技产业园区,对推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真正形成知识经济规模效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今年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的通知,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兼薪,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放活科技人员动力,使得四川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尽管高校科技成果在科技园区引领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各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成功转化率仍然不够高,主要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科技成果转化没有形成合力。尽管成立了大学科技园联盟,但各大学产业园建设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从全省高度对大学科技产业园进行整体布局,导致资源不能有效整合。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脱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

二、优秀的科技成果少。高校教师大部分与外部市场接触少,部分技术成果与市场融合度较低,很多停留在“闭门造车”状态,尽管技术先进,但进行成果转化时发现市场接受度不如预期。

三、教师科技成果转化能量尚未完全激发出来。尽管省上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但在高校内部的教学、科研及成果转化考核体系还不完善,并且任务量重,教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情况下开展好成果转化的精力是有限的。

四、相关法规政策存在瓶颈。担任领导干部职务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存在体制机制的障碍,允许担任领导职务科技人员获得成果转化奖励政策还不能真正落地。

建议:   

一、积极营造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软硬环境,构建良好的科技转化平台。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同时,根据各高校不同的实际情况,注重大学产业园在产业规划、企业孵化、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指导,合并、整合各高校重复性资源,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格局。支持在高校内或高校周边建设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大楼和大学科技园 ,搭建方便师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二、提高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桥梁作用。各地方政府可以定期收集、发布企业科技成果需求信息,加强企业与高校的技术交流,让高校科技成果开发更接地气,让科技成果更易于被市场接受,从而提高转化成功率。

三、加强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对于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位和个人,高校应在工作业绩考核及技术职务聘任时予以充分肯定,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实际贡献为评价重点,在岗位设置、职务聘任和专家申报时予以倾斜。形成一个标准考核体系,让各高校能真正充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可以探索设置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岗,不再硬性规定教学和科研工作量。

四、加强科技扶持资金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倾斜。高校设立成果转化发展基金,用于成果转化和孵化平台建设及服务。真正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让有限资金真正发挥孵化和促进的作用。

五、设立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工程。政府为科技成果示范应用提供市场支持、提供资金补贴、提供税收优惠。政府在政府采购、公共建设项目中优先选用本地研发的科技成果,不要把相关条件设得太高。

建议答复:

贺盛瑜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第324号建议)收悉。在建议中您评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下一步加强我们的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厅经过认真研究,结合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大力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和四川省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激发活力、推动创新、促进转化。国家修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实施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出台了《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教育厅与科技厅联合出台《进一步深化高校综合改革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能力的指导意见》等,有效推动消除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显著增强

2015年,四川高校R&D经费全国第五;技术转让合同金额全国第四,专利出售总金额全国第五,专利授权数比2014年增长51.4%;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7位,西部第一。直接参与了四川及以上80%的重要法律、法规、规划的起草和修订;牵头或参与了全省85%的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90%的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值占全省的1/3。目前,全省70%以上的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实验基地布点在高校,基地聚集的高层次人才占全省83%。

二、大学科技园等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出台办法联合推进。科技厅、教育厅联合出台《四川省大学科技园认定与管理办法》,在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基础上,按照“突出优势、面向产业、服务区域、特色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力推进四川省大学科技园建设。目前已重点建设大学科技园15家(国家级6家、省级9家)。二是重点布局多点多极重点区域。已在成德绵核心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重点高校布局建设,区域政府、行业高度重视,实质性参与共建,成果转化产业化易于落地,也有利于政策、资金保障。三是全面围绕四川重点产业特色定位发展。如:“以信息科技产业为特色定位”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科技园;“以中医药产业为特色定位”的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园;“以医药健康产业为特色定位”的西南医科大学科技园;“以西部汽车、流体机械、农业机械及智能机器人产业为特色定位”的西华大学大学科技园;“以金属冶炼、钒钛产品研发、攀西生物资源开发、太阳能技术等产业领域为特色定位”的攀枝花学院大学科技园;“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定位的”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科技园;“以服务川南经济区发展为特色定位”的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大学科技园等。四是组建大学科技联盟建设推动合力发展。推动组建了省内高校大学科技园联盟。这是继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上海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东北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之后,全国的第四个区域性大学科技园联盟。一方面推动省内大学科技园协同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国内大学科技园的交流合作。目前,四川省大学科技园联盟赴江浙沪等地区大学科技园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三、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探索大力推进

探索构建高校科研聚焦经济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体系。构建了“多层次的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储备和社会发布体系”(省级、市州当地、高校三级),在线对接上万家企业;建设“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64个,“培育基地”9个,基本建立全面覆盖我省重点产业及区域重大需求的高校协同创新体系;探索建立了全省109所高校全覆盖的“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排序公布制度”等。拟探索建立“省属公办高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其中,进一步突出促进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包括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纳入作为重要内容。

下一步,科技厅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积极效用,进一步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激发高校科技人员活力和创造性,为我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更大贡献。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反馈意见表》上及时反馈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蜀ICP备20023911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4
网站管理: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联系电话:(028)86723782 地址:成都市学道街39号 邮编:610016
技术支撑: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pv总量 访客数总量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