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  政务微信 | 政务微博 | 
|首 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办事大厅
| 政策法规
| 统计信息
| 党建工作
业务综合服务平台
| BRST大会
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及答复 > 省人大代表建议
  • 索引号:
  • 文 号:
  • 发布机构:本站原创
  • 发布日期:2018-04-17 16:26:04
  • 关键词:人大,建议,答复,关于,大力,推动,我省,防灾,减灾,产业,发展,

人大建议答复—关于大力推动我省防灾减灾产业发展的建议

建议标题: 关于大力推动我省防灾减灾产业发展的建议
编号: 13010628 建议类型: 大会期间建议 提交日期: 2018-01-29
内容分类: 科、教、文、卫和体育    科学研究 建议办理类型: 政府类
建议公开范围: 同意对外公开 主办单位(分办单位): 科技厅 协办单位: 交通运输厅,民政厅,省发展改革委
建议内容:

我省处于地质灾害及地震频发地区,近十年来,汶川地震、雅安地震、芦山地震、康定地震、九寨沟地震、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等特大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天灾不可避免,损失可以通过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得到有效控制。汶川地震后,日本政府有意识地组织专家到我国宣讲抗震设计及抗震救灾知识,并安排我省各大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赴日交流学习,将日本先进的抗震技术与产品展示出来。近年来,一些抗震产品如隔振垫、消能器等开始为老百姓所知晓,隔振建筑也成为新宠。然而,十年过去了,至今这些产品基本上没有我省生产的。

我省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交通干线、居住区、各类工程设施频遭崩塌落石、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即将修建的川藏铁路及高速公路跨越横断山脉,地质灾害防护是面临的其重要课题,对防灾减灾产品需求巨大。目前我省某些防灾产品有一定的优势如拦截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的柔性防护网等,然而相关企业小而多,恶性竞争,面临被河北省产品打压的危险。

另一方面,我省在科研方面尚具有一定的优势,有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成都理工大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西南交通大学的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能够为我省大力发展防治减灾产业提供基础性支撑。

建议:

一、科技厅设立防灾减灾科技成果产品转化专项基金;鼓励企业与国家科研平台联合设立工程中心,促进我省相关企业在科技水平、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等均得到快速提升,并且迈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

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出面协调(由于涉及行业较多,如交通、水电、铁路等,建议由省工商局或科技厅统筹协调),组建相关行业协会,通过协会抑制相关企业恶性竞争局面,使四川企业抱团发展。

三、鼓励企业走出去,借势“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外向型企业,并给予专项资金扶持。

建议答复:

赵世春等2位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大力推动我省防灾减灾产业发展的建议》(第628号建议)收悉。针对所提建议,我厅向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民政厅等部门致函征求意见,商请提供了相关材料,并邀请赵世春代表来我厅座谈交流,进一步了解相关需求及建议,经过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攻关

一是将地质灾害、地震预警科技工作纳入“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统一部署,组织优势科研力量联合攻关,重点开展灾害灾情侦查、灾害快速调查技术、灾害现场救援处置技术装备和应急测绘服务技术产品等研发。

二是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地震预警技术体系,涵盖地震预警监测、地震预警信息产生、信息发布、信息接收和应用等环节,填补了我国地震预警领域的一系列空白。

三是交通运输厅加强科技支撑,建成四川省公路水路交通应急指挥及抢险救助保障系统,局部实现与事件现场之间的通信保障、指挥协调和区域联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化系统在重点车船动态监管等方面得到推广,实现了9万余台营运车辆的卫星定位和759艘船舶的动态监控。

二、加大科技成果应用

利用汶川余震区特性,开展基于MEMS传感器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示范,研发了全套地震预警技术体系,通过“四川造”地震预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建成了延伸至31省市区的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覆盖6.6亿人口,使我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之后世界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四川在我国率先在民众、学校、工程、政府等部门应用地震预警技术。“5.12大地震伤情规律分析及应急救治技术规范”“震后伤残患者的规范化综合康复方案研究”“5.12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研究”等研究成果,在近期灾害救治中得到大力应用与推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三、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培养专业团队和人才,推动提高我省防灾减灾、地震预警整体水平。

二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由西南交通大学牵头建设的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该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成投入运行,将极大提升我省交通土建工程建设的技术创新实力,为我国陆地交通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发挥了强大技术支撑和创新引领作用。

三是加强应急组织体系建立,交通运输厅与省直相关单位、市(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明确责任,落实分工,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应急协调联动,初步建立了跨部门、跨区域和行业内部的工作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初步建立以市(州)、县(市、区)为单位,包括1800辆客货应急车辆的道路应急运输保障队伍;水上交通初步编制了58艘监督艇和35艘运输船舶的应急运力储备方案。

四、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我省防灾减灾产业具备一定基础,一些优势产品市场前景较好,省发展改革委积极支持行业内骨干企业拓展境外产能和经贸合作空间,相关部门统筹运用现有外经贸发展资金及相关资金支持政策,通过前期费用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根据年度资金规模和项目申请情况,对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获取境外重要能源资源、获取相关领域先进技术、带动我省重大装备出口的境外投资和境外工程承包的重大战略性项目进行择优支持。

五、下阶段工作要点

一是进一步加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继续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防震救灾方面平台建设,推动提高我省山区防灾、减灾的整体水平。

二是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攻关。组织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九寨沟生态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九寨沟7.0级地震成因与下一步减灾对策、景观维持技术合作等研究,进一步为地震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相关企业与科研机构整合创新资源,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抢占经济制高点实现创新驱动。继续推进“四川造”地震预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研发地震预警技术体系。

感谢您们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四川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反馈意见表》上及时反馈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蜀ICP备20023911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4
网站管理: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联系电话:(028)86723782 地址:成都市学道街39号 邮编:610016
技术支撑: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pv总量 访客数总量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