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标题: | 关于支持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创业,建设四川成为公共服务领域的双创热土的建议 | ||||
编号: | 13010656 | 建议类型: | 大会期间建议 | 提交日期: | 2018-01-30 |
内容分类: | 行政审批、行政法制、法院检察院及廉政建设 行政审批 | 建议办理类型: | 政府类 | ||
建议公开范围: | 同意对外公开 | 主办单位(分办单位): | 科技厅 | 协办单位: | 省政府办公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
建议内容: | |||||
自中央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以来,我国进入了双创的热潮,成果卓著。创新创业的项目,尤其是互联网+的一些项目中包括了公共服务领域的双创成果,例如微信、共享专车、共享自行车、地震预警等等。这些创新创业成果,往往能够使得公共服务的效率大大提高,是服务民众、民生的好项目。但是,由于公共服务往往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出于部门利益、或各种“安全”的原因,公共服务领域的创业往往都涉及到创业者与相应政府部门、或与政府部门关系密切的传统服务机构或企业的博弈。例如,微信刚刚起步时与电信企业、共享专车刚刚起步时与出租车公司、共享自行车与城管及政府的出租车、我省地震预警创业机构与省地震部门等等都存在严重的博弈。前三个项目都是已成功的公共服务领域的创业案例,第四个则还在与省地震部门的博弈之中。 应该说,四川省是包容性很强省,这四项创业都在四川得到了发展,包括共享专车和共享自行车在进入四川省时并未收到类似于其他省的一些严重阻击,地震预警的创业也由于省委省政府、四川众多部门和一些市州的支持而得以发展。 一般来说,科技部门、人才相关部门总是支持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创业的,因为一则这些部门与创业者之间是事实上的“管干分开”,是较易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但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创业成果的应用的管理却是在行业主管部门,若行业主管部门保守,或“管干不分”,或不愿意简政放权,是不能形成有对应创业成果的社会化应用的行业主管部门参与的“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的。即对同一个创业成果,可能科技、人才等部门支持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成果,却不能得到公共服务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不能与公共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但是,科技部门、人才部门的支持不是创业成果的真正市场,行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公共服务对象才是创业成果的市场。若主管部门不简政放权,公共服务领域的创业成果是不能被产业化的,即为了使公共服务领域的创业成果产业化,需要主管部门简政放权、“放管服”。 为了使得四川成为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创业热土,需要构建有公共服务的行业主管部门参与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议: 1.建立对四川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领域的成果的延伸性支持的机制。公共服务领域的成果的前期支持与其它领域的创业成果一样需要科技部门、人才部门,但是公共服务领域的成果形成的产品、服务,要么是相关服务已有主管部门自己提供,要么是归主管部门管理。因此,延伸性支持措施包括主管部门对示范应用项目的设立,及引导省、国家相关部门对新兴公共服务成果的政策支持。 2.省政府督促各行业主管部门,落实中央“放管服”,既积极支持公共服务领域的创业成果应用,又主动加强监管。 3.省政府、省人大制定、修订相关公共服务法规时,应避免部门立法,避免部门利益大于社会公共利益。 4.应急产业是国务院、省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新兴产业,而应急产业的众多产品属于公共服务,习惯性地这些服务属于、或被认为属于政府部门,虽然应急产业的主管部门——省经信委非常支持应急产业发展,但应急服务的主管部门仍然可能支持力度不足,建议结合省经信委的“首台套”政策和《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川办发〔2016〕55号),促进省经信委、省应急办或“首台套”产品所属应用行业共同制定政策,推进新兴应急产品的应用,既提升四川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又培育四川自主创新的应急产业。对于四川自主创新的、在全国乃至全球又领先的应急成果,建议省政府督促相应应急服务的行业主管部门落实“放管服”,或建议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应急办多一些关于这些成果在四川应用的话语权。 |
建议答复:
王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创业,建设四川成为公共服务领域的双创热土的建议》(第656号建议)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公共服务领域创新创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此建议我厅非常重视,经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部门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科技厅坚持“抗震救灾,科技先行”的原则,积极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开展地震预警技术攻关,研发出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技术,填补了我国地震预警领域多项空白。一是地震预警技术日渐成熟。大力支持省、市地震局、高新减灾所等科研单位,人大建议答复—开展防震减灾新技术研发,形成了我国自主创新世界领先的地震预警成果,关键核心技术—系统平均响应时间、盲区半径、震级偏差等均优于日本,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地震预警技术空白。二是大力推广地震预警技术示范应用。利用汶川余震资源,逐步通过手机、广播电视、政务微博、专用接收终端等连续6年多安全服务民众、学校、社区、化工、地铁、高铁等领域和行业,在芦山7级、九寨沟7级地震中,发出了预警,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众多媒体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三是促进地震预警产业发展。地震预警网已延伸至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覆盖面积 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的90%,促进了我国地震预警产业形成与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继续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地震应急产业领域创新创业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继续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防震救灾方面平台建设,推动提高我省山区防灾、减灾的整体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科技攻关。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展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应急产业领域技术攻关,进一步为四川公共服务领域提供科技支撑。三是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创新成果供给行动、示范引领行动、知识产权运用行动、产业升级行动、军民融合成果转化行动、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成果展示发布行动、技术交易倍增行动、金融助推行动、生态优化行动等科技成果转化“十大行动”。建立各市(州)、各部门共享的全省统一科技成果信息在线汇交系统,实现科技成果信息共享。落实科技成果供需常态化对接机制,定期、定点组织举办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对接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公共服务领域的有关主管部门与研发机构开展成果对接,促进公共服务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省级有关部门也将适时修订管理办法,降低门槛,继续支持应急装备、产品认定为首台套产品,给予认定后的应急装备、产品保费补助和销售奖励,推动应急产业做大做强。
感谢您对公共服务领域创新创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四川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反馈意见表》上及时反馈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 ![]() |
|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蜀ICP备20023911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4 | |
网站管理: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联系电话:(028)86723782 地址:成都市学道街39号 邮编:610016 | |
技术支撑: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 |
pv总量 访客数总量 | |
![]()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49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