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成德眉资科技协同创新的建议》(第79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成德眉资协同创新工作推进情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德眉资协同创新工作,将成德眉资创新体系融合发展,作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科学谋划、超常推进,着力做大做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四川极核,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积极做好成德眉资协同创新体系谋划布局。去年,省委改革办牵头研究起草《关于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改革若干举措》,启动了成德眉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谋划工作。今年上半年,经反复研究论证,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印发《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及成都都市圈建设2020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对成德眉资协同创新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布局,从建强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等方面,对推进成德眉资创新体系全面融合的具体工作和任务进行了明确。7月份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也围绕“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对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进成德眉资协同创新作了具体部署。
(二)积极推动成德眉资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完善。指导四市加强协同创新问题研究,组织四市科技主管部门积极筹备签署《成德眉资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原计划上半年在省双创工作推进会上签署,后因疫情等因素影响,未能如期签署。研究制定《关于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的实施意见》,并经省委深改委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支持四市协同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卷互通互用,加快构建成德眉资一体化技术市场。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牵头搭建成德眉资跨区域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平台,推动建立四市统一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和工作机制。
(三)积极抓好成德眉资协同创新重点工作落实。采取“清单制+责任制+项目化”方式,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正式获批,编制上报天府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建成敏捷智能计算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护理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长寿命燃料电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组织启动信息安全及其集成电路、生物技术与医药等10个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德阳开展首批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快推进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在成德眉资布局建设7个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支持成-德、成-资、成-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有关工作;推出“银行贷款+保险保证+政府补偿”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新模式,今年上半年质押金额35亿。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谋划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协同创新体系的谋划布局,推动成德眉资协同创新工作高效开展,切实做大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四川极核,并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优化协同创新政策环境。加强工作协调,促成四地签署科技创新合作协议。打破地域分割,优化人才政策体系,营造良好人才引育环境,协同建设“三区三带”人才协同创新基地,推动高端人才共引共培,争取实现区域人才评价互认;探索共享科技专家库、新型科技智库,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引才引智基地;组织开展成都专家人才市州行活动;争取建成跨区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主体活力。
(二)建强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集聚创新资源,统筹建设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创建天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做大做强成德眉资创新极核,加快推进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四地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科技转移中心,积极承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发挥成德眉资军工院所企业集聚资源优势,畅通军民科技创新双向转化和应用通道,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服务体系。
(三)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在四地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更大力度推广国务院部署的创新举措和我省探索形成的经验成果。以四地共建区域技术转移转化联盟、统一技术交易市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大型试验仪器设备共享为抓手,深入推进成德绵科创走廊建设。协同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共促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开展双创行动,探索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共建共享科创通等科创服务平台,支持在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德眉资三市延伸服务。加快推进德眉资知识产权区域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成德眉资知识产权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推荐德眉资城市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推动实现成德眉资四市财政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标准接轨、并建立动态同步调整机制。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和关心,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四川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何意见办理情况反馈意见表》上及时反馈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联系人:何修邦;联系电话:028-86730010)
![]() ![]() |
|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蜀ICP备20023911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4 | |
网站管理: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联系电话:(028)86723782 地址:成都市学道街39号 邮编:610016 | |
技术支撑: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 |
pv总量 访客数总量 | |
![]()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49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