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  政务微信 | 政务微博 | 
|首 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办事大厅
| 政策法规
| 统计信息
| 党建工作
业务综合服务平台
| BRST大会
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及答复 > 省政协提案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148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0-08-21 18:20:44 信息来源:办公室

李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省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148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作为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13年首批1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强产学研资源整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构筑创新驱动合作发展平台,逐渐形成了组织管理高效、开放有序、机制灵活、竞争合作、适宜人才成长及能力发挥的现代科研院所运行管理新模式。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发展,我省各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初具规模,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我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总体情况

在充分调研并借鉴国内外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省于2013年首期启动了轨道交通、油气、钒钛等10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工作。其后,为进一步推动功能定位明确、运行机制灵活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分别于2015年、2016年开展了第二批14家、第三批10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认定,2018年改为备案工作。截至目前,已先后认定和备案了36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一)分布领域。目前已认定备案的36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其机构性质包括企业法人、民办非企业和非法人性质等3类,其中企业10家、民办非企业15家、非法人11家,分布在我省成都、绵阳、遂宁等12个市(州),其中成都18家,占省产研院总数的50%。我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涉及多个产业技术领域,包括现代农业、新材料、医疗卫生、食品饮料、现代交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地球空间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领域比较集中地分布在现代农业、新材料、医疗卫生、食品饮料及现代交通等方面。

(二)相关政策。为推动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我省先后出台了《四川产业技术研究院管理暂行办法》(川科财〔2013〕2号)、《四川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川科财〔2013〕3号)、《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认定方案(试行)》(川科发财〔2014〕54号)和《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备案工作指引》(川科财〔2018〕45号)等政策文件,明确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本条件、组建方式及认定管理,支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成都、资阳、达州和广元等市(州)也出台相应管理办法,推进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三)取得成效。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我省各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集中力量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组织技术人才交流培训,开展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在全省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36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在成为我省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据统计,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开展关键技术攻关170余项,获得专利284项,其中发明专利142项;转化技术成果156项,带动新增销售收入约99亿元,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34家;开展技术服务1万余次、咨询服务8万余次,开放共享科研仪器1千余台,为7万人次提供分析检测服务。组织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技术培训活动1000余次,累计参加人员约7万余人次。

(四)存在问题。一是发展不均衡。第一批1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政府主导组建,管理运行规范,研发实力较强,各项绩效指标明显优于其他批次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二是体制机制创新不足。部分产业技术研究院主业不明、体制不新、机制不活,缺乏有效的激励运营手段,核心竞争能力弱,自我造血功能不足,缺乏发展后劲。三是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目前我省出台的相关政策,大多是关于申请条件、认定管理、组织考核等方面,针对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政策性支持机制尚未建立,对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扶持、优惠政策涉及较少,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缺乏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有效结合,推动形成各类研究机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将省级产研院发展纳入四川省中长期暨“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体系,围绕我省“5+1”“4+6”“10+3”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做好产业技术研究院顶层设计,集中主要力量,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明珠”“明星”,形成带动和集群效应。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模式,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建设运营,健全绩效激励机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健全评估体系。结合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职能目标,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评价,建立相应的奖惩激励和末位退出机制。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政协四川省委员会提案办理征询意见表》上及时反馈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蜀ICP备20023911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4
网站管理: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联系电话:(028)86723782 地址:成都市学道街39号 邮编:610016
技术支撑: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pv总量 访客数总量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