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丰硕成果被中国日报国际版、旗舰版双刊报道
发布时间:2024-12-31 09:16:08
信息来源: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近日,中国日报旗舰版、国际版双刊报道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实验室科研成果。中国日报作为国家英文日报,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自创刊以来,已经发展有报纸、网站、移动客户端、脸谱、推特、微博、微信、电子报等十余种媒介平台,全媒体用户总数约4.7亿。
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管、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为依托单位的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实验室,经过30多年的科研积累,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库,保存了全球90%的红肉猕猴桃资源。在四川绵竹和德阳建立了133.3公顷的示范基地,以“红阳”为代表的红肉猕猴桃新品种及实验室研发的配套技术,已在全国15个省级行政区推广应用,种植面积超过8万公顷,占全国猕猴桃种植面积的30%。同时,这些新品种已在欧盟和14个国家获得植物品种权,并获准在11个国家总面积超过3500公顷的土地上种植。
近年来,实验室核心研究成员从10人增加到40余人,举办2届猕猴桃国际培训班,培训来自埃及、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伊朗和尼泊尔等国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务实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之间多领域、多元化的科技人文交流,全面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