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江源行动”新研机构协同清华团队破解固态电池领域关键难题
近日,宜宾市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重要参与单位,首次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标志着宜宾在新能源前沿研究领域的创新实力实现新突破。
9月24日,《自然》在线发表了由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强教授团队牵头、宜宾智能固态电池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策略,成功开发出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并以此构建出能量密度高达604 Wh・kg⁻¹的高安全聚合物电池,突破了4.7 V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适配瓶颈。该成果作为聚合物金属锂电池领域的重要突破,为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的实用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宜宾智能固态电池创新中心作为本研究的核心参与单位,是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通过宜宾市首批“江源行动”引进落地的新型研发机构。该中心在落地后数月内,便高效完成了从签约落地、启动建设到产出初步成果的全流程,充分体现了宜宾在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方面的良好创新生态。
此次校地协同取得创新突破,得益于宜宾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方面的前瞻布局。通过“江源行动”等科技招商机制,宜宾精准对接国内外高端科研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下一步,宜宾将持续深化“江源行动”模式,以更完善的政策支持、更优质的创新服务,吸引全球高端科研团队与优质产业资源集聚,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转化”全链条新能源创新生态,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宜宾方案”。

张强(左三)指导学生

宜宾智能固态电池创新中心





